科爾沁沙地:從風沙“南來北往”到綠意“歡顏駐足”

發佈時間:2024-05-22 17:15:00丨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作者:張瑋 周丹丹丨責任編輯:

初夏的5月,萬物並秀、生機盎然。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道路兩旁滿目新綠溢出,一改往昔漫天飛沙的景象。

金扎拉嘎是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支書,土生土長的他見證了家鄉荒涼煥新顏的全過程。

“我20歲以前這裡還很美,可是後來就不行了。”回憶起最初那段關於風沙的記憶,金扎拉嘎滿是愁容,“頭天種進去的苗,第二天就被吹走了,成活率低得可憐。”

哈吐布其係蒙語,意為“門檻”。當地正處於科爾沁沙地鎖邊帶,那是風沙“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1995年,面對風起沙飛的貧瘠之地,當地不少農牧民被逼選擇遠走他鄉,原本有900多人口的哈吐布其嘎查,被風沙“攆走了”200多人。

“我也渴望美好的生活,可年輕人都走了,老人咋辦?後代咋辦?”金扎拉嘎向記者吐露他留下來的原因。

2000年,哈吐布其嘎查等來了全國範圍內實施“退耕還林”的政策,每家每戶退耕10畝地,只要退耕樹木的成活率達到70%以上,國家就會給補貼。那一年,哈吐布其的退耕還林工作進展很順利。

2012年,金扎拉嘎被推選為哈吐布其嘎查黨支部書記。“不種樹、種草,我們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上任後他決心要帶領鄉親們種出一片“希望林”。

“當時嘎查門前的600畝耕地因為風沙的侵蝕,已閒置10年之久。”金扎拉嘎申請了一筆治沙資金,他想用在這關鍵之處。

“在荒地上種草能種出啥名堂啊!”對於金扎拉嘎的這一想法,老鄉們並不認同。

“紫花苜蓿是優質的牧草,不僅能夠防風固沙,而且草質柔嫩多汁適合喂牛喂羊,每6至8周就可以收割一次。”金扎拉嘎耐心地解釋道。

做好了群眾工作的哈吐布其嘎查,終於迎來了第一片“希望林”。

可是,種完紫花苜蓿後,村裏已經沒有資金去做圍封了,而不做圍封安全隱患就必然存在,金扎拉嘎又遇到了難題。

“圍封後,咱們的牛羊就有‘口糧田’了,咱們就不用為了飼料犯難了。”在金扎拉嘎一番苦口婆心地勸説下,每家每戶自願出資200元購買圍欄。

自那以後,金扎拉嘎把治沙的新苗種在了當地老百姓心中。

2017年起,中共中央宣傳部(簡稱中宣部)派駐第一書記點對點幫扶哈吐布其嘎查,中宣部全體幹部職工募捐100萬元資金幫扶哈吐布其嘎查治理沙化土地,在兩處風口栽植了1500畝沙棘林。

如今的哈吐布其嘎查再也不害怕春天了。往年的春風,空氣裏總是夾雜著沙粒,連片的坨子地上風與沙交織在一起,打得人臉頰生疼。眼下的哈吐布其,微風徐徐,滿眼綠意,老鄉臉上的笑容愈加燦爛。

“如今,我們這裡沙化地是沒有了,但還有一些鹽鹼地,我還想帶著大傢夥兒一起把它治理好。”今年,56歲的金扎拉嘎又開始帶著百姓們研究上了經濟效益,“今年計劃將1500畝沙棘林産出的沙棘果出售給赤峰市敖漢旗沙漠之花集團,預計收益能達到10萬元。”(文:張瑋 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