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新民村村民王士寬的2024年,是從住新房開始的。
他從元旦前就忙著搬家,終於在新年伊始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和王士寬一家一同喜遷新居的,還有新民村的288戶村民。
得益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實施,村民們過上了“出門種地,回家住樓”的新生活。
扎賚特旗是全國産糧大縣,擁有廣袤的黑土地。為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當地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新路徑,將閒置、荒廢的農村建設用地進行調整,一部分建設為現代化居住區及配套設施,其餘部分復墾為耕地,形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交易指標在國家平臺上進行交易。
2022年,新民村被確定為扎賚特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試點村,當地將三個分散的村屯集中起來,共整理出集體建設用地1104畝,其中200余畝用於建設居住區、養殖區、基礎設施配套區等,861畝復墾後變成高標準農田。努文木仁鄉黨委書記徐振國説:“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的實施,不僅使新民村的耕地得新增、集體得收益、群眾得實惠,還為發展現代農業盤活了土地資源。”
告別住了大半輩子的瓦房,住進有暖氣、有電梯的樓房,王士寬樂得合不攏嘴。“以前一開門,嗖一下冷風就進來了,如今再也不用燒柴取暖了。”站在明亮的窗前,王士寬指著東南方向告訴記者:“我家的地就在那邊,住上樓房也不耽誤去種地,政府還要在小區旁邊蓋棚舍,到了秋天家裏的牛羊也能‘住新房’了。”王士寬又指著小區內一處建築説:“這是村裏的幼兒園,拆遷前村裏沒有幼兒園,現在娃娃們在小區就能上幼兒園了。”
“我們在建設安置小區時,充分考慮了群眾的現實需求。”徐振國説,村裏幾乎家家都要腌酸菜,酸菜缸不方便搬到樓上,我們就為每戶建了10平方米的小倉房,村民們都習慣種菜園子,我們將40畝預留建設用地改造成菜園子,每家分一塊去種菜。
一些村民還成了小區裏的物業人員,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60歲的楊維成成了小區門衛,他説:“現在小區物業有20多個人,都是本村的,有的像我一樣年紀大了,有的是身體不太好,都幹不了種地的體力活,在小區裏看看大門、掃掃衛生,活不累還能掙點錢。”隨著安置小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和臨街門市房的投用,將有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徐振國説,新民村“騰”出的耕地,指標雖然在國家平臺上交易了,但使用權還歸村集體所有,村裏可以發展現代農業,從而增加村集體收入,後續為村民補貼物業費、取暖費。
據了解,扎賚特旗在2023年通過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共復墾耕地7000余畝。扎賚特旗副旗長劉國民説,項目實施擴展生産空間、改善生態空間、提升生活品質,下一步要繼續挖潛全旗範圍內“空心村”,有序拓展推動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提升糧食産能。
(記者: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