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楊志軍:當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大使

發佈時間:2023-12-22 19:05:00丨來源:中國民族丨作者:楊志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雪域凈土·秘境果洛”完美融合了自然與人文、古老與現代等特徵,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豐富厚重的素材。

近日,長篇小説《雪山大地》作者、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楊志軍欣然出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大使。本文是他與果洛州委統戰部同志座談時的感言。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果洛各族兒女攜手同心、團結奮鬥、勇毅前行,譜寫了從落後到進步、從封閉到開放、從貧窮到小康的壯麗篇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在上海市、中央企業和國家部委對口支援及江蘇省東西部協作大力幫助下,全州各族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整準確全面把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定不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主動融入全省“六個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果洛進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阿尼瑪卿雪山

如今的果洛,飛機早已通航、青川高速公路“大動脈”橫貫全州五縣,牧民群眾看病就醫更加方便,果洛西寧中學成為全州教育的“金名片”,越來越多的牧民子女考入重點大學並在東部等地區就業創業,牧家女圓了空姐夢,生態保護讓牧民群眾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特色農畜産品擺上了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的餐桌,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與祖國各地各民族的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已成為日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青藏高原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受到越來越多文學創作者的“青睞”。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素有“雪域凈土·秘境果洛”的美譽,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國家級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區,無愧是海拔高地、精神高地、生態文明高地,完美融合了自然與人文、古老與現代等特徵,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豐富厚重的素材。

我生於青海、長于青海,與青海各族群眾結下了不解之緣,有著血濃于水、難以割捨的親情、友情和鄉情。雖然已經離開青海近30年,但我至今還保留著“吃糌粑、喝奶茶”的習慣,每年都會去青海牧區采風。一直以來,我把對雪域高原的深愛,對青海各族人民的深愛,全部傾注到了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我的心血之作、現實主義題材長篇小説《雪山大地》,便是以果洛阿尼瑪卿草原上的人們為原型,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以漢藏兩個家庭的相濡以沫為切入點,深情回望父親母親與草原建設者的艱辛付出與不懈探索,將以“父親母親”為代表的三代人在這片高天厚土之上擔當奉獻、親如一家的生動場景、真情實感呈現于讀者面前,全景式反映了青海牧區幾十年間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歷程。

平時,我經常回想起自己在果洛工作生活的時光。在那個物質條件還很艱苦的年代,牧民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款待包括我在內的外來客人,那些細節和場面至今記憶猶新,倍感溫暖。高原深處的果洛,從落後到進步的印跡是那樣深刻,又是多麼的不容易。這離不開持續數代人堅韌不拔的努力,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許多在青藏高原離我們而去的人,就是因為極端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制約,但在我的心裏,他們並沒有死去,因為他們是雪山大地的守護者、拓荒者,他們用生命鑄就了一座座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豐碑。一個人的歷史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一個人的精神是時代精神的一部分,一個人的情懷是民族情懷的一部分,正是有了先輩們的不斷“紮根”,才有了我們對青藏高原更加徹底、深切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對我而言,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早已是真正意義上的故鄉,它代表土地滋養、情感浸潤、血脈相融、精神認同。

楊志軍(中)擔任果洛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大使

有幸擔任果洛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大使,我將繼續用心用力用情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好果洛、青海的父老鄉親,服務好廣大讀者,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新的應有貢獻。

(文:楊志軍,來源:《中國民族》雜誌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