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嶺上興安盟 石榴花開別樣紅

發佈時間:2023-12-19 13:10:00丨來源:興安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石榴花開紅艷艷,籽籽同心向未來。

“今天,我要為我們廣場舞隊的成員講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年2月,龍梅和玉榮兩位小姐妹利用假期時間,自告奮勇為生産隊放牧300多只羊……她們的勇敢和奉獻精神令人敬佩。”近日,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一支由“平安媽媽”管護隊成員組成的志願服務隊走進各個嘎查的文化活動室,為村民宣講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宣講志願者們用簡潔純樸的語言宣傳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知識,為少數民族同胞們送政策、辦實事。

各民族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活動

近年來,興安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各項工作的核心,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憑藉出色的表現,興安盟曾兩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盟”的殊榮,並正朝著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盟”的更高目標邁進。

高位謀劃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

“最近身體狀況怎麼樣?”“今年的庭院經濟收入如何?”連日來,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丹楓志願服務隊以拉家常的方式,與脫貧戶、監測戶深入交談,了解和掌握群眾的需求、期望和關注,築牢“防線”、緊盯“紅線”、兜住“底線”,確保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穩步推進。

興安盟是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首創之地、實踐之地、成功之地。在近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41萬各族群眾,包括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41個民族。

近年來,興安盟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創造性構建“14466”工作體系,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興安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各族群眾手拉手、心貼心

為了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力量,興安盟積極建設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中心、盟旗鄉村四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和實踐創新基地等多個平臺,提供實踐和研究的機會的同時,為各族群眾提供了深入理解和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空間。

同時,興安盟還建立了四項機制:黨組織帶動機制、部門行業聯動機制、社會組織推動機制和督查考評促動機制,以確保工作的有效推進。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興安盟還注重隊伍建設。他們建設了一支熟悉民族工作、善做群眾工作的幹部隊伍,一支政治堅定、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影響的研究員隊伍,一支精神飽滿、能夠面向各族群眾通俗易懂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講員隊伍,以及一支潛心創作、善用中華文化滋養精神的文藝工作者隊伍。

此外,興安盟還建設了一支心繫教育、致力於推行國家統編教材、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的輔導員隊伍,以及一支熟悉法律、熱心參與基層矛盾糾紛疏解工作的法律志願者隊伍。

這些隊伍的建立,為興安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興安盟還實施了六大工程,包括“固本培元強根基”工程、“立德鑄魂聚人心”工程、“團結奮鬥同致富”工程、“保護生態築屏障”工程、“共建共用促交融”工程和“守望相助固北疆”工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具體的行動路徑,也為各族群眾同舟共濟、團結奮進的磅薄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族群眾共同參與文化活動

興安盟在全區率先實現鄉鎮蘇木全部配備專職統戰委員並進入黨委班子,旗縣市民委主任全部進入同級統戰部領導班子;與自治區黨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共同開展的《內蒙古努力呵護“模範自治區”崇高榮譽研究》課題,成為自治區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興安盟還將民族工作納入中心任務來抓,一年一度的興安盟委(擴大)會議每次都對民族工作進行部署;並建立興安盟委書記民族工作談話制度,壓實各旗縣市、盟直重點部門黨委(黨組)書記履行民族工作責任,被國家民委肯定並作為典型做法進行推廣。

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盟打造了多元文化自信新陣地:截至目前,興安盟建成了1088個覆蓋盟、旗、鄉、村四級,在冊會員13000余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搭建了平臺;命名1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和23個實踐創新基地,成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場所,為提升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設立的1000余個體現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場景,為人們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併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創造了更多可能性,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更實、流量更足。

融合互促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盛夏的興安盟,紅得似火,綠得醉人。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近百家媒體的社長、總編和編輯記者代表近200人,來到興安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嶺上興安盟”主題採訪,並在各自報紙、微信、網站、客戶端平臺上,立體式宣傳推廣了興安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和“建設模範自治區”上的新作為新成就,有80余家報社刊發興安盟專版,報紙印刷量達600萬份以上,新媒體平臺瀏覽量達2000萬以上,讓“興安嶺上興安盟”引起國內外更多人的關心關注。

百家媒體來到興安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嶺上興安盟”主題採訪

2022年,全國首個域牌形象——“興安嶺上興安盟”破圈傳播,激發了興安盟各族群眾拼搏進取、感恩奮進的信心決心,樹立起興安盟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的良好形象。隨之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民族團結活動也在興安大地次第展開。

今年以來,以“石榴籽同心築夢”為主題的五項活動在興安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創新了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載體,覆蓋了萬餘場特色活動,各族幹部群眾超過百萬人。

紅色資源在這裡被充分挖掘利用,打造出“北疆文化”品牌興安盟的亮點,不僅促進了各族群眾的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更成為加強基層民族工作的重要力量和聯繫服務群眾的重要紐帶。

深入開展“三學一帶一創”活動,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團結奮鬥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同時,實施“一個引領、八個爭做”行動,開展“村來村去展——找找老照片、談談新變化”、勞模工匠先進典型講身邊事等實踐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石榴園”裏聽老兵講紅色故事

此外,全面落實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石榴籽同心築夢”五項主題系列活動,在興安盟已經成為一場各族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文化盛宴,不僅實現了各族群眾文化交融,更促進了情感交融和心靈交融,展現了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共同發展的美好景象。

此外,興安盟還精心打造了五條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文旅線路,包括愛國線、團結線、感恩線、奮進線、文明線,讓各族群眾在獨特的中華文化文旅體驗中,自覺凝聚“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的思想共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同頻共振民族團結與經濟發展共融共生

全區最大的單體日處理4000噸鮮奶項目已成功投産;

全國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在興安盟建成並投入使用;

興安盟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分別達到了33.4%和75.4%,高於全區平均水準10%和30%;

興安盟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區首位;

糧食産業即將迎來“十四連豐”,畜牧業生産實現“九連穩”。

…… 

各民族群眾在興安盟相鄰而居,親如一家

興安盟在全國率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創建工作,並將其貫徹到各項工作之中,力爭以高品質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以各民族團結進步保障高品質發展,使民族團結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興安盟不僅成為全國首批“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試點、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更成為了全區唯一同時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的盟市。

興安盟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民族團結與經濟繁榮共融共生的美好畫卷。在這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白晶瑩女士將刺繡産業與非遺傳承、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為2萬餘名各族繡工捧上了“金飯碗”;興安盟以人才振興為引領,實施“曉景計劃”,培養了1288名鄉村産業發展帶頭人,他們以年經營收入累計達8.64億元的業績,輻射帶動了農牧戶4.18萬戶、8.64萬人;興安盟大米産業同樣成績斐然,其“以平臺整合産業、以行銷拉動産能、以品牌提升品質”的發展思路,成功輻射帶動了水稻種植農戶2800戶。

科右前旗守望草原巡防隊

石榴花開紅艷艷,籽籽同心向未來。一項項成果、一組組數據,描繪出興安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各民族和諧共融、守望相助、共同發展的生動圖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興安盟正以實際行動奮力書寫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新時代美好畫卷。

(文:陳艷榮,圖:來源《興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