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什麼要在西口村辦一屆鄉村藝術季?
邢波:阿爾山市是文化和旅遊部幫扶地區,明水河鎮西口村是文旅部的幫扶村。如何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動阿爾山市乃至興安盟鄉村振興,西口村應該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挂職到市裏工作以來,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我發現與其他鄉村相比,西口村有兩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雖然是距阿爾山市區最遠的村子,但處於遊客進入阿爾山的南大門,位於黃金十字中央,通道優勢明顯;二是自然風光,作為移民村,從文化特色、村容村貌來看西口村並不突出,但位於農林牧三區節點,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因此我們借鑒國際國內成熟經驗,通過舉辦藝術季,邀請藝術家創作具有網紅屬性的大地藝術作品,希望吸引遊客觀光打卡、休閒度假,並通過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記者:此次鄉村藝術季能為西口村帶來什麼變化?
邢波:一是統一了思想。打造藝術村是目標,但如何打造、如何與旅遊結合,存在很多不同意見。當我提出舉辦藝術季設想時,鎮村幹部、村民都理解不了。我們邀請清華美院的老師向各級領導、基層幹部介紹國際國內經驗,召開村民大會介紹作品方案,邀請鎮村主要領導去浮梁實地觀摩。藝術作品創作完成,遊客來到村裏,村民們才真正感受到這條路走對了。
二是初步形成核心旅遊産品。我們邀請了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等10所院校和設計機構,創作了十多件藝術作品,對7個院落進行藝術化改造,特別是董書兵教授繼著名作品《大地之子》之後,在西口創作了《森林之子》,西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村。
三是完善了遊客服務設施。為配合藝術季舉辦,我們建成了新的遊客服務中心、重新繪製遊覽地圖、完善遊客道路、重新佈置旅遊廁所。目前我們正在對村民進行培訓,為遊客提供活潑生動、更接地氣的講解服務。
記者:舉辦藝術季是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請問您對此有何經驗和感受?
邢波:有四條經驗與大家分享。一是堅持村民主體。在籌備工作中我們尊重農民意願,通過耐心宣傳講解,讓大家真正了解此項工作的意義。我們提倡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創作,利用當地材料,發掘在地文化,在每個作品資訊牌中除了藝術家資訊外,還有參與創作的當地村民的資訊。
二是堅持主客共用。我們通過藝術方式統一規劃、建設、改造旅遊服務設施,比如將廢棄的老村部改造為具有濃烈藝術氣息的鄉村美術館,並舉辦老照片攝影展,既讓村民找回往日回憶,也滿足遊客參觀需求。通過共用共用,促進村民與遊客的交流融合。
三是堅持文化為根。此次各院校師生和藝術家系統性挖掘並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創作了《連年有魚》《暖》《升》等融合當地非遺特色的藝術作品,突出了當地文化特色。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我們以藝術作品為路標,吸引遊客參觀遊覽西口農牧林特色自然風光,真正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此外,藝術季吸引遊客來到村裏,村民們自發打掃房前屋後環境衛生,種植鮮花,讓人居環境更好、更美、更清潔。
記者:西口村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邢波:西口村作為全國鄉村旅遊的重點村,首先它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次藝術季活動給我們的啟發是,當地政府和藝術家要因地制宜地去合理佈局,讓村裏的自然資源和藝術資源形成“借勢”,産生“1+1>2”的效果。這次的活動中,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10所藝術院校的相助,他們通過40多天的駐地創作完成了一系列的藝術作品。藝術季帶來的遊客既能夠欣賞藝術美,也能夠欣賞自然美。比如這次藝術季上的雕塑作品《森林之子》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在林區創作的這個“大娃娃”很快就傳出了名聲,周邊的遊客都慕名而來,同時他們又被山坡上的風景所震撼。我覺得,一定要從當地角度出發,要真正地去發掘本地特點,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
記者:藝術能為鄉村發展帶來什麼?
邢波:以藝術的方式帶動鄉村發展,是目前鄉村振興中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藝術能夠很快抓住人們的眼球,特別是一些“網紅”藝術品通過各種媒體傳播,讓遊客看到西口村這樣的小村子。
當然,這個模式還得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並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適合去做藝術季。藝術季之後如何有效地借助流量盤活當地産業,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比如説,遊客來西口村看藝術品,順便品嘗一下村裏的美食,晚上在村裏的民宿住一住,走的時候帶些蘑菇、韭菜花。拉動消費,村子也會有更充裕的資金進行其他方面的建設與提升。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只是一個開端,關鍵在於後邊其他産業的銜接。
(記者:魏婧宇、黃書波、劉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