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如一日,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的風一如既往地狂野,但在一片片梭梭生態林的守護下,卻再難造成往日的災難。當地人回憶,過去這裡樹少草稀,目之所及便是滿地黃沙,颳起風來,昏天黑地。
阿拉善盟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盟市,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分佈著中國八大沙漠中的三大沙漠,分別是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沙化土地面積19.69萬平方公里,佔內蒙古沙化土地總面積的49.46%,是全國生態環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嚴重、自然條件最惡劣、治理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沙漠綠了
變化是從2012年開始的。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説,阿拉善盟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宗別立鎮(茫來)項目示範區位於賀蘭山東麓、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始建於2012年,是全盟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建設項目之一,目前已種植梭梭林43萬畝,形成了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3公里的林帶。
“前方不遠處就是烏蘭布和沙漠,‘烏蘭布和’是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在種植梭梭之前,它像一頭暴躁的公牛,一頭拱在黃河西岸,翻身一打滾,就上了賀蘭山,種植梭梭十年後,把它束縛在這裡,就再也沒有了昔日的狂妄和蠻橫。”站在項目示範區的高處,劉宏義説。
對此,茫來嘎查的牧民王剛深有感觸。“我從小就生活在茫來嘎查,這裡曾經全是流動沙丘,一年四季風沙不斷。因為生活環境惡劣,當時嘎查上26戶牧民陸續搬走,最少的時候僅剩5戶人家。自2012年開始,我們這片草場上開始大面積種植梭梭,通過數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梭梭成林,沙塵暴明顯少了,家鄉的環境也開始逐步變好,如今嘎查的農牧戶又恢復到了20戶左右。”王剛説。
據了解,阿拉善盟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建設項目自2000年啟動以來,造林總面積已達814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146.7萬畝。
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建設只是阿拉善盟多年來防沙治沙工作的一個縮影。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長海蓮説,這些年阿拉善盟依託國家重點林草生態治理工程,以社會公益造林為補充,圍繞三大沙漠鎖邊治理區、額濟納河流域和黃河西岸綜合治理區及雅布賴山、賀蘭山生態廊道等重點治理區域,採取“灌喬草相結合,以灌為主;封飛造相結合,以封為主”的林草綜合治沙技術措施,大力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逐步形成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的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技術路徑。同時,積極探索推行“先造後補、合同製造林、合作社造林、專業隊伍造林”等新機制、新模式,全面推廣應用機械打坑等實用抗旱造林技術,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綠化工作。
“經過這麼多年的生態保護治理實踐,阿拉善盟探索形成‘人退綠進、造養結合,科學創新、因症施策,以治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領、社會參與,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海蓮説。
據統計,建盟40多年來,阿拉善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9100多萬畝,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13552.05萬畝和3012.0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提高至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提高至23.18%,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錢袋鼓了
走進內蒙古宏魁蓯蓉集團綠意盎然的梭梭林基地,在2米多高的梭梭旁接種的肉蓯蓉長勢喜人。“這些肉蓯蓉預計到來年就可以收穫了。”該集團黨委副書記任存福説。
該集團是阿拉善盟較早發展沙産業的企業,目前已發展成為集梭梭種植、肉蓯蓉接種,以及相關産品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沙産業龍頭企業,年産值約6000萬元。任存福介紹,為了加快培育沙産業,同時也讓更多農牧民加入産業化發展的鏈條中來,集團于2011年建立農牧業産業化肉蓯蓉—梭梭基地,成立宏魁沙産業合作社,由企業出技術、設備、種子和苗木,無償提供給合作社的農牧民,規範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和鎖陽,農牧民收穫後,企業以市場價收購進行深加工。“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我們沙産業合作社的農牧戶由過去的30多戶,增加到如今的110多戶,輻射帶動的農牧民也在不斷增多。”任存福説。
王剛是當地發展沙産業的受益者之一。王剛説,通過政府引導,茫來嘎查農牧民主動問沙漠要效益,改進了肉蓯蓉嫁接技術,推動了産業轉型,每年每戶肉蓯蓉産業收益就有8萬元至10萬元。此外,從事牧家遊和農家樂等項目也有額外收入。“種植梭梭不僅綠了沙漠,更鼓了我們的‘錢袋子’。”王剛説。
既要向綠而行,又要綠富同興。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防沙治沙、增收致富並行,充分發揮逆向拉動的促進作用,大力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健全完善“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基地輻射、農牧民參與”的聯結機制,培育形成可持續農牧業和沙漠旅遊、清潔能源等綠色生態産業,探索走出“治沙”獲益、“用沙”發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
阿拉善盟林草局生態産業發展規劃中心主任武志博介紹,這些年阿拉善盟堅持以生態治理帶動沙産業發展、以産業發展拉動生態保護建設,依託優勢沙生動植物資源,積極培育發展特色沙産業、特色産品種養及沙漠旅遊等産業。截至目前,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採種3個百萬畝産業基地,培育形成以肉蓯蓉、鎖陽為主的沙産業規模企業44家、食藥物質試生産企業13家、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879家,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牧戶”的方式帶動3萬多農牧民參與。
“‘十三五’期間,全盟林草産業總産值達到199.5億元,從事林草産業的農牧民3萬多人,戶均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部分農牧戶達到10萬元至30萬元。”武志博説。
環境美了
7月27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暨荒漠化綜合防治現場會在阿拉善盟召開。阿拉善盟以此為窗口,全方位展示當地防沙治沙成果,分享荒漠化治理經驗。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負責人丁國棟在現場會上説,百萬畝梭梭生態林基地建設成果十分壯觀,防沙治沙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隨之發展起來的包括肉蓯蓉産業在內的沙産業更是前景可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談到阿拉善盟未來的防沙治沙之路,丁國棟建議,“阿拉善盟的生態系統依然十分脆弱,要以科技為支撐,科學合理地推進生態保護治理工作,該保護就保護,該治理就治理。同時,要群策群力,通過産業介入等模式,引導全民開展生態保護治理工作。此外,作為極端缺水的地區,要加大生態環境監測力度,節約用水,以水定綠”。
對於當地蓬勃發展的沙産業,丁國棟表示,沙産業發展的基礎是要有好的産品,要堅持把産品的品質提上去,把品牌效應打出來,相關部門在這些方面可提供一定的助力。“不過最關鍵還是要以保護為主,要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相關産業,不能突破地方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丁國棟説。
下一步要怎麼做?阿拉善盟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圖布新介紹,接下來,阿拉善盟將在優勢産業領域加緊謀劃實施一批標誌性、引領性重大項目,搶佔制高點,策劃制勝法,聚焦防沙治沙、賀蘭山綜合治理、科研成果推廣運用、碳匯指標交易等領域,弘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實打實幹抓好各項工作。
“阿拉善盟位於三北防護林的腹地,是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北方防沙帶的重點治理區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阿拉善盟生態環境的極端脆弱性和防沙治沙的持久性、艱巨性。”圖布新表示,在荒漠化治理實踐中,阿拉善盟堅持生態和經濟協調的發展路子,將生態保護建設、防沙治沙與特色生態産業發展、農牧民致富增收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政企民相結合、社會力量多元參與的治沙路子。
圖布新表示,面向未來,阿拉善盟將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經濟集中化、集約化促進生態治理全域化、以近自然的方式進行荒漠化治理和營造全社會參與荒漠化治理的格局等“阿拉善模式”,繼續走好走穩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符合自然規律、符合阿拉善盟地情的防沙治沙道路,為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經濟日報記者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