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上一份荒漠化治理的綠色答卷

發佈時間:2023-11-14 10:29:02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在新疆,人與荒漠化的博弈持續而久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國土面積最大的省區,也是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區。因面臨乾旱、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等不利自然因素,這裡常年受風沙危害影響,荒漠化面積約佔新疆國土面積的64.18%,荒漠化治理任務重、挑戰大。

在新疆,人與荒漠化的博弈持續而久遠。

自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從一期工程到五期工程,再到如今的六期工程,45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275.72萬畝,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趨勢。

阿克蘇地區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邊緣,是新疆荒漠化重點地區,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要部分。

20世紀80年代,這裡是一個年降水量僅6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2400—2600毫米的地方,土壤貧瘠、黃沙瀰漫。

1986年,阿克蘇地區在風沙策源地柯柯牙正式啟動綠化工程。然而,荒漠化地區造林談何容易?當年春季種植的4000多畝防護林成活率不足10%。

面對困境,阿克蘇人民沒有止步,先後組織近百名專家和技術骨幹分析研究、論證試驗,最終決定採用“修路、平地、引水、壓鹼”等植樹措施,實施寬幅林帶把阿克蘇圍護起來的方案,先建防風林後建經濟林,技術成熟後,由北向南逐步推進,漸次鋪開柯柯牙綠化建設。

2006年,柯柯牙綠化工程引入社會力量,讓綠水青山的紅利惠及各族百姓。以此為開端,阿克蘇地區實現了從單純種植生態林向生態林、經濟林並重的轉折,也形成了“以林養林”的模式。

30多年來,阿克蘇地區組織了上百次綠化造林大會戰,390萬阿克蘇人秉持“柯柯牙精神”參與其中,成為全世界荒漠綠化的典範。柯柯牙紀念館內展示的5幅衛星遙感影像圖,清晰地記錄了阿克蘇荒漠綠化以柯柯牙為開端,從沒有綠到一抹綠、再到連片綠的美麗變遷。

柯柯牙綠化工程是我國防沙治沙工作的一項壯舉,也是新疆防沙治沙工作的縮影。

和田地區自1978年實施三北工程以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化草原修復等一系列荒漠化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659.36萬畝;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項目完成沙區人工造林6.87萬畝、退化草原修復202.38萬畝,還建立了10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面積177.8萬畝;完成環塔裏木盆地防沙治沙項目69.53萬畝,以及光伏治沙12.58萬畝、公路兩側工程固沙5.08萬畝。風沙天氣由過去每年220天下降至現在的180天,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奇臺縣位於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自1998年開展大規模治沙造林起,每年春秋季都會組織上萬人趕赴沙漠前沿撒播綠色。經過20多年的努力,奇臺縣在沙漠前沿建成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的人工防沙基幹林帶,與355萬畝封育天然荒漠林共同組成一道綠色屏障。如今,沙漠邊緣已形成半固定沙丘,梭梭、紅柳長得鬱鬱蔥蔥,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在新疆各地,防沙治沙的綠色奇跡正在上演,但對於水資源短缺且用水困難的新疆而言,如何引水用水是確保治沙成果長久可持續的關鍵一環。

以柯柯牙綠化工程為示範引領,阿克蘇地區相繼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渭幹河流域、空臺裏克區域等3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

2020年,阿克蘇地區第五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和荒漠化治理工程啟動實施。

來到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在艾西曼地區生態修復和荒漠化治理工程現場,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沙棗等植物蓬勃生長,不遠處一排排挺立的新疆楊在微風中搖曳,綠意甚濃。

“工程沒有改變當地地貌,在沙丘上種植梭梭,在較為平坦的沙地種植沙棗、胡楊等鄉土樹種。你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梭梭根系附近已鼓起了沙包,表明根系已把沙子基本固定。”阿瓦提縣林草局副局長蔣麗麗向記者講述這片沙地是如何綠起來的。在記者身邊,種植兩年的梭梭已有一米多高。

除了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利用城市再生水、農排水進行荒漠化治理是該工程的一大特點。

阿克蘇地區林草局黨委委員、托峰局局長楊純介紹,在艾西曼地區工程附近,建立了蓄水池並安裝了電泵增加壓力,利用自然高差和電力輸送水進行滴灌,這種方式不僅用水量小,還規避了因漫灌帶來的鹽鹼問題。

蔣麗麗表示,阿瓦提縣每年大約有5000萬立方米再生水可利用,目前已經利用再生水完成生態修復24萬畝。隨著植物日益蔥蘢,兔子、狐狸等野生動物回來了,這片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向好。

水資源緊缺問題也困擾著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如何高效利用水資源,做好“綠文章”?庫爾勒市和且末縣正在積極探索。

庫爾勒市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年均降水量僅60.9毫米。近年來,庫爾勒市統籌做好節水、蓄水、調水、管水,大力植樹造林,完成荒山綠化面積10萬餘畝;同時,深入實施孔雀河中下游生態環境改造提升、龍山防護林修復等工程,“半城梨花半城水”的生態宜居景觀已然形成。

且末縣地處沙漠腹地、無地表水資源且地勢不平,在2000年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推進防沙治沙工程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將滴灌造林技術大面積推廣,每年以萬畝的速度推進工程,栽植胡楊、沙棗、沙拐棗、檉柳、梭梭等34種沙生樹種。多年來,在車爾臣河以東的沙漠區域,通過採用滴灌技術,種植紅柳、胡楊、沙拐棗、梭梭等樹種,建起長約23公里、寬1—7公里不等、面積約12.5萬畝的生態綠色長廊,有效阻止了沙漠由東向西移動侵蝕綠洲。

如今,新疆初步建成了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全疆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新疆荒漠化土地減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242.82平方公里,首次實現“雙縮減”,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區從此成為歷史。

新疆交上了一份荒漠化治理的綠色答卷。(文: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