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家雪豹救護放歸記

發佈時間:2023-10-07 15:44:26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李寧 耿輝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從在動物園內“養老”到回歸草原恣意奔跑,“淩”家雪豹的故事正是青海開展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救助保護的縮影。

金秋時節,走進青海省西寧野生動物園豹館,雪豹“淩霜”“大虎”正相互依偎;雪豹“淩夏”時而趴在橫木上休息,時而活躍地行走奔跑;雪豹“淩不服”冒著頭四處張望,警惕地觀察室外情況。

10月4日,在西寧野生動物園豹館里正在休憩的雪豹“淩夏”(攝影:新華社記者耿輝凰)

隔著玻璃,長期從事雪豹救護工作的西寧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站長何順福正觀察著“淩”家雪豹的一舉一動。“淩不服”是2022年11月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發現的,“在和牦牛搏鬥中,它‘慘烈’失敗,外傷嚴重,拖著後肢蜷縮在牛圈的角落裏,‘孤獨弱小又無助’。”何順福説。

救護後“淩不服”被連夜送回西寧野生動物園,工作人員對它體檢發現:“淩不服”胸骨骨折,胸腔壓縮,鼻腔狹窄,呼吸困難;頭部外傷嚴重,大面積擦傷感染,皮下化膿,身體各項指標“亮起紅燈”。

抗菌鎮痛、清創排膿、補充營養……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淩不服”身體各項指標逐步恢復正常,面部組織重生,表皮基本長好,但鼻子上還有一個洞,有時灰塵落進去,引發鼻炎。此外,由於年齡較大,“淩不服”牙齒磨平,牙髓腔暴露,經常出現牙疼症狀。

這是接受救護後的雪豹“淩不服”(西寧市野生動物園供圖)

今年4月30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金藝鵬率團隊來到西寧,給“淩不服”做了鼻子的整形手術和牙齒的根管治療。“手術後,‘淩不服’牙不疼了,鼻子不癢了。只是鼻頭有點歪,看起來更不服氣了。”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説。

“經過討論,我們將它命名為‘淩不服’,象徵它‘一生戰鬥,一生不服’。”齊新章介紹,2017年之後,西寧野生動物園救護的雪豹都用“淩”字命名,“‘淩’的本意是冰雪,‘淩’又有‘跨過、越過’的意思,被救護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希望它們能跨過去。”齊新章説。

儘管“淩不服”因身體原因無法放歸,需在動物園內“安享晚年”,但齊新章一直強調,野生動物救護最完美的結局是讓動物重回野外自由生活,是救護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放歸野外必然是第一選擇。”

2021年3月11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一隻雪豹“闖入”西灘鄉一農戶家,在撞碎農戶家的玻璃後,額頭有明顯擦傷出血,且行動遲緩。群眾立即報警,當地森林公安隨即向西寧野生動物園求助。

“除了以‘淩’為開頭命名,我們也會根據救護時最近的節氣來命名。3月11日靠近‘驚蟄’,便給這只雪豹取名為‘淩蟄’。”齊新章介紹,對“淩蟄”觀察診治與體檢後,確認各項指標正常,才可以放歸野外。

“放歸地點距離救護點直線距離12公里,地貌以高山裸岩和高寒草甸為主,植被相對茂密,附近有充足的水源,也有鼠兔、岩羊等動物的生活痕跡,是雪豹典型棲息地。”齊新章説。

這是2021年3月16日拍攝的雪豹“淩蟄”放歸時的照片(西寧野生動物園供圖)

放歸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聯合為“淩蟄”佩戴衛星項圈,以準確掌握其放歸後的生存情況、擴散規律等生態學資訊。“這是青海省首次為雪豹佩戴衛星項圈,將為中國雪豹個體行為等研究提供豐富基礎資料。”齊新章説。

從在動物園內“養老”到回歸草原恣意奔跑,“淩”家雪豹的故事正是青海開展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救助保護的縮影。齊新章表示,未來將加強對雪豹各項數據的科學研究,為更好地開展雪豹救助繁育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