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二〇三五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發佈時間:2023-10-07 10:10:59丨來源:人民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雪域高原,藏野驢在開闊的草原悠閒踱步覓食;竹林幽幽,“國寶”大熊貓自由自在攀援在樹杈上愜意玩耍;南海之濱,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海南蘇鐵狀如大傘蓬勃生長;白山黑水,體型健碩的猛獸穿行于蓊鬱原始森林,再現虎嘯山林、豹躍青川……金秋時節,我國首批設立的三江源、大熊貓、海南熱帶雨林等5個國家公園生機盎然,成為萬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動寫照。

根據《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建設國家公園對守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何處理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之間的關係?記者近日走進國家公園進行探訪。

把最珍貴的自然資産、最美的國土嚴格保護起來

福建省武夷山市,夜幕降臨,林密苔深,車燈照亮通往武夷山國家公園深處的山路。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研究員吳延慶帶領團隊下了車,他們3人一組,分不同線路出發,開始當天的物種調查工作。

“兩棲爬行類物種的調查通常在晚間進行,白天我們已經提前勘察並記錄好樣線。”吳延慶邊整理背包邊説。

行進至山谷間的一條溪流邊,吳延慶向記者講起發現武夷林蛙的經歷。

“那是2020年8月一天深夜,我們在調查時,突然看到一條竹葉青蛇正在路邊水溝中捕食林蛙,大家迅速舉起相機拍下這一幕。”放大照片,吳延慶和隊員發現,這種林蛙與當地其他林蛙在形態上有所不同。

“很可能是新物種!”吳延慶興奮地將這種林蛙帶回實驗室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定該林蛙為新物種。因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首次發現,團隊將其命名為武夷林蛙。

初戰告捷極大鼓舞了調查隊員的士氣。此後,吳延慶團隊成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常客。“這裡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幾乎每次來都有新發現。”吳延慶説。

武夷山被譽為“世界生物之窗”。每年7月至8月的調查旺季,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造訪大山,穿梭林海,探尋生物秘境。

為了掌握武夷山地區生物資源狀況,自2021年4月起,武夷山國家公園聯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組織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專家,共同開展為期3年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雨神角蟾、福建天麻……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裏已發現了29個新物種,生物多樣性穩定提升,生態功能持續向好。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舉措。

海南長臂猿曾被列為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立和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6群37隻。“作為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引發了人們對海南熱帶雨林的關注,傘護了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説。

《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分佈著50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和2.9萬種高等植物,涵蓋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穩妥有序推進設立黃河口、錢江源—百山祖、卡拉麥裏等新的國家公園,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資産最精華、自然景觀最獨特、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把最珍貴的自然資産、最美的國土嚴格保護起來,守牢生態安全屏障,築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

加強科技支撐,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

初秋,吉林省琿春市的山林逐漸變成金黃色。天剛擦亮,冒著涼意,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琿春分局科研監測中心副主任趙岩和同事們,準備進入莽莽密林中巡護。

“東北入冬早,再過段時間就可能下雪,我們得為人與虎豹和諧安全過冬提前做好準備。”趙岩告訴記者,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在虎豹經常出沒的區域,架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的紅外相機。

從林場工人,到動物巡護員,再到如今的科研監測負責人,今年38歲的趙岩已在山裏工作了13年。現在,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基地觀測和山裏巡護。

“過去監測技術簡單,巡護裝備簡陋。我們一度‘通信靠吼、巡護靠走、防寒靠抖’。”趙岩説。

現在的情況大不一樣。趙岩打開隨身攜帶的背包,除生活必需品外,裏面還裝著手持火焰信號彈、對講機、戶外音箱等設備。“尤其是這臺MiFi(攜帶型寬頻無線裝置),讓我們在深山密林裏也能向家人、同事報平安。”趙岩説。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可實時傳輸的無線紅外相機等野外監測終端已有兩萬餘臺,建設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覆蓋了國家公園全域。還建立了科學管理巡護體系,將3000余名巡護員的巡護數據納入巡護管理數據庫統一管理,為建設智慧國家公園奠定基礎。

“我們利用防火瞭望塔布設通信網路,研製的智慧紅外相機實時回傳高清圖像和視頻,不僅可以精確地進行‘虎臉識別’,實時獲得虎豹活動規律和數量變化,同時還實時監測和管理國家公園內的人為活動,實現了國家公園管理的現代化和資訊化。”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馮利民説。

採用高通量衛星技術,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次實現格拉丹東冰川監測畫面實時傳輸;能長期駐空的浮空器,可滿足國家公園全局尺度、全域尺度、景觀尺度的多維度觀測;綜合監測方艙具備監測雲臺、會議指揮、數據處理等功能,配備基本生活設施,支援自主供電,讓巡護監測人員即使身處無網無電的野外,也能擁有移動辦公室和安全的宿舍……近年來,不少生態監測、保護的最新科研成果,開始應用於國家公園的保護管理工作。

最近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國家公園感知系統”成果發佈。國家林草局規劃院資訊網路技術處高級工程師孫忠秋介紹,這一系統是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手段建立,服務於國家公園智慧監管、智慧管理的資訊化平臺。目前已面向首批5個國家公園開放使用,提升了國家公園現代化管理水準。

“近年來,國家林草局不斷夯實科技支撐保障基礎。高水準建設東北虎豹、大熊貓、亞洲象等旗艦物種保護研究中心,打造世界級旗艦物種保護科研平臺;聯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國家公園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設立了首個高等院校國家公園專業。”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通過揭榜挂帥方式優選高水準科研團隊,運用先進技術和裝備實現國家公園監測全覆蓋,逐步構建自主研發走在世界前列、應用水準全球領先的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

開展特許經營,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咔嚓”一聲,枯枝斷裂,細微的響動引起雪豹警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熱情村牧民桑周屏住呼吸,示意身旁的訪客安靜下來。

桑周緩緩舉起相機,拉近焦距,拍下了兩隻幼年雪豹打鬧嬉戲的畫面。一直後退到雪豹的警戒範圍之外,他才長舒一口氣,興奮地説:“你們是我今年接待的第七批訪客,到現在每批訪客進山都能看到雪豹,這項紀錄還在延續。”

桑周的家鄉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後,他放下牧鞭,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

“過去家裏收入主要靠牛羊養殖,現在除了每月1800元工資外,每年還能領取草原獎補資金。”由逐水草而居,到吃上生態飯,桑周和鄉親們從國家公園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

國家公園不是無人區、隔離區,它既是許多古老孑遺物種的“世外桃源”,也是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的優質生態産品。

走進昂賽鄉瀾滄江大峽谷,扎曲河蜿蜒流過,兩岸群峰矗立。這裡是雪豹重要棲息地之一,被譽為“雪豹之鄉”,珍稀野生動植物數不勝數,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2018年,昂賽鄉啟動“昂賽大峽谷自然體驗”特許經營項目試點工作。當年,22戶牧民被選為自然生態體驗接待家庭,桑周家便是其中之一。經過培訓,桑周和其他接待家庭為遊客提供食宿服務,並擔任司機和嚮導,帶他們走進峽谷深處,進行自然觀察及攝影等。

特許經營帶來的收益,45%歸接待家庭,45%用於社區公共事務,10%用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桑周告訴記者:“如今每年能接待十幾批訪客,年增收4萬多元。”截至目前,這一項目共接待超過600人次的自然體驗者。

“特許經營讓訪客感受江源遼闊、天地大美,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培養生態保護意識,收入可以反哺生態保護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表示,“牧民保護家園的同時獲取收益,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江源大地的生動實踐。”

自然體驗特許經營項目正在三江源多地開展: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訪客穿戴戶外裝備,徒步尋訪黃河源;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玉珠峰的皚皚白雪讓大批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

“未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將結合生態體驗産品設計不同體驗路線,依託國省幹道構建的雜多至瑪多、玉樹至格爾木等6條生態體驗線路已納入規劃。”孫立軍説,“還將合理確定訪客流量,加強訪客教育,同時提高服務標準,讓訪客獲得更好的觀賞體驗。”

國家公園兼有教育、科研和遊憩功能。近年來,首批5個國家公園圍繞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在全民共用和文化品牌塑造方面進行一系列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年暑期,不少小朋友來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廣元市青川唐家河片區,通過自然導賞、深度體驗等方式,充分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自2017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唐家河不斷加強科普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涵蓋觀鳥、觀獸、觀蟲等多種形式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每年接待訪客2000人次以上,併為周邊社區群眾提供公益自然教育服務。

“國家公園建設工作,充分踐行了社區共建共用的原則,將惠及28個省份400多個縣,形成56個民族同繪國家公園美麗畫卷、共用國家公園生態福祉的格局。”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國家公園邊界區域管理、民生保障、設施建設、生態修復、重大戰略保障等方面,推行彈性管理政策,正確處理好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的關係。著力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支援地方政府建設國家公園入口社區、保護髮展帶,打造國家公園生態産品品牌體系,適度發展生態旅遊、自然教育,推動高水準綠色發展,讓國家公園真正成為億萬人民共建共用的幸福家園。(記者:董絲雨、劉雨瑞、鄭智文、王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