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彥淖爾如何讓荒漠披綠沙海藏寶

發佈時間:2023-09-14 16:08:17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波瀾壯闊的九曲黃河,阡陌縱橫的河套平原,遼闊無垠的烏拉特草原,披綠生金的烏蘭布和沙漠……這裡就是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黃河“幾字彎”的頂端,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沙在此匯聚。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走進巴彥淖爾,探訪生態治理成效,也感受當地防沙治沙、守護家園的決心和毅力。

新華林場三代人的堅守

腳踩綿軟的沙地,頭頂斑駁的樹蔭,一排排蒼翠的楊樹屹立在金黃的沙丘上,延伸出一條林間小道。

位於陰山以南、河套平原地區的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始建於1960年,林場的沙地原為黃河故道堆積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屬乾旱少雨的生態脆弱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華林場生態環境惡劣,風沙對周邊農田的危害很大。從1978年開始,三代林場職工開展大規模造林治沙,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低質低效林改造等生態工程,“沙進人退”的局面逐漸得到遏制和改善。

“通過三代林場人的努力,採用荒漠原生樹種造林、冷藏苗避風造林、高壓水打孔造林等方式,有效治理了流沙對農田、村莊的危害,實現綠進沙退,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新華林場副場長葛文斌介紹。

截至目前,林場累計造林3.9萬畝,植樹430萬株,沙地面積由20世紀60年代的2.15萬畝縮小到0.5萬畝,附近兩個湖泊的水面由原來的500畝擴大到700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現在的65%。

荒漠變林海,鹼灘變良田,三代林場人60年堅守一方沙地,為家園築起綠色長城。如今,林場周邊農田穩産、高産,村民收入顯著增加,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了84種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三北”防護林保重要糧倉

“只見春天播下種,不見秋天收莊稼”,當地曾流傳的俗語道盡了農民面對風沙的無奈。自1988年以來,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興村的農田、道路、水渠邊逐漸有了防護林做屏障,這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

臨河區地處我國重要的糧油生産基地——河套平原腹地,是較為典型的以農牧業生産為主的地區。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春季,這裡時常風沙滿天,莊稼要種三四茬才能成活。

“農田防護林起到了防風固沙、減少自然災害、涵養水源、調節農田小氣候的作用,使鹽鹼地得到了明顯改善,沙塵暴、冰雹、暴雨等自然災害天氣明顯減少,保障了農田的穩産增産。”臨河區林草分局副局長、區人大代表王瑛介紹,臨河區農田防護林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農田林網化。二是在國省幹道、縣道、鄉道、村道兩側栽植防護林,實現五級道路林網化。三是在幹渠、分幹渠、支渠、鬥渠、農渠兩側栽植防護林,實現五級渠道林網化。為有效解決林農矛盾以及樹木和農作物爭水爭肥的問題,消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臨河區農田防護林推行“渠林路田”模式,把樹種到渠和路中間,不脅地,徹底改變過去“有路就有樹、有渠就有樹、條條毛渠都種樹”的傳統種植方式。

目前,臨河區農田防護林控制率達到93.8%,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河套農田新格局。

“借光治沙”開啟全新模式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總面積約1500萬畝,其中近386萬畝分佈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佔縣域總面積的77%。“這裡年均降水量只有130毫米,蒸發量高達2258毫米,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局長王志國介紹。

當地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沙區生態環境全面好轉。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前,烏蘭布和沙漠年均向東移動10—15米,最快時達到70—80米,每年向黃河輸沙7000萬噸。新中國成立以來,磴口縣累計治理沙地210萬畝,沙區林草覆蓋度由0.04%提高到37.2%,治理重度沙化土地45萬畝,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減少到370萬噸,降低94.7%,沙區治理呈現“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也因此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近年來,磴口縣緊緊抓住國家扶持光伏産業發展的機遇拓展防沙治沙新路徑,利用烏蘭布和沙漠豐富的光能資源,實施“光伏+生態治理”項目,開啟了“借光治沙”的全新模式。

在項目區,記者看到,通過拉大光伏板間距,光伏板下種植了一叢叢灌木。據了解,這些植物主要是梭梭、四翅濱藜和檸條。這些品種在生長期每年每畝的需水量在10立方米左右,耐旱且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在光伏板之間預留空地栽植具有産業優勢的抗旱節水沙生灌木、肉蓯蓉等中藥材,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為發展林草沙産業提供更大空間。”磴口縣發改委主任汪軍告訴記者。

據測算,“光伏+生態治理”的新模式將使磴口縣在2030年左右完成168萬畝的荒漠化治理任務,實現縣域荒漠化治理全覆蓋,全縣林草覆蓋率超過50%。(文:溫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