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上風光無限好 走進興安嶺上興安盟

發佈時間:2023-08-28 11:24:00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興安盟41個民族的162萬幹部群眾和睦相處、團結奮鬥,向遠近賓朋發出“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的邀約。

興安嶺上興安盟。

大興安嶺如巨龍盤臥在祖國東北部。在大興安嶺山脈中段,有一片多姿多彩的神奇土地,這就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

大興安嶺賦予了興安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這裡33%是大森林,55%是大草原,全年空氣優良天數95%以上,水源水質無污染達標率100%。優渥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興安盟綠色優質的山野物産,也豐富了興安盟四時不同的文旅體驗。

自然美景勾勒出興安盟的輪廓,在這裡安居樂業的人民又為其增添了煙火氣和精氣神。歷史上,興安盟是漁獵文明、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融合發展之地,漢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等各族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1947年,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在這裡成立,興安盟成為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首創之地、實踐之地、成功之地。

如今,興安盟41個民族的162萬幹部群眾和睦相處、團結奮鬥,向遠近賓朋發出“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的邀約。

清涼綠野引燃火熱旅季

夏天的興安盟,是綠色的海洋、旅遊者的天堂。

烏蘭毛都草原上牛羊如灑,河水滋養片片花海,來往遊客恣意徜徉。“每天生産的奶食品都供不應求。”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牧民金榮開辦了奶食品加工合作社,隨著遊客越來越多,金榮一家忙碌不停,為天南地北的遊客供應草原特産。

興安盟位於嫩江、松花江流域,是大興安嶺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生態資源是興安盟文旅發展的天然優勢。”興安盟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朱伍樁介紹,依託自然旅遊資源,興安盟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打造連片旅遊集群。

科右中旗翰嘎利湖生態旅遊景區新建了一排特色露營帳篷,讓遊客起床就能看到清澈湖面,感受融入自然的生活。此外,自駕營地、研學基地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旅遊體驗。在翰嘎利湖房車營地,遊客金宏偉一家圍坐喝茶聊天,孩子們在湖畔沙灘上奔跑。“白天可以乘快艇在湖面遊玩,晚上圍著篝火看湖畔星空,品嘗野炊美食,既放鬆又快樂。”他滿意地説。

旅遊項目的豐富,使科右中旗從“打卡最美紅葉”的秋季旅遊目的地,搖身一變成為全時、全域旅遊的熱門選擇,春夏季遊客數量明顯增多。科右中旗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巴達拉胡説:“今年五月中旬開門至端午節假期,景區接待遊客已超過4萬人次,旅遊收入80余萬元。”

盛夏時節,全國多地進入“炙烤模式”,但地處北緯47度、夏季日均最高氣溫22攝氏度的阿爾山市成為“避暑優選地”。

作為曾經的大興安嶺地區重要林業資源輸出地,2012年阿爾山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林業工人們“放下斧頭當導遊”,實現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的轉變。“旅遊季節一天能掙三四千元。”曾經的林業工人于久江與村民合夥開辦了旅遊合作社,為遊客提供馬車觀光等服務。“今年遊客越來越多,旅遊旺季時間也越來越長,日子越來越好嘍!”于久江説。

阿爾山市人口約為3萬人,近半從事旅遊業。僅今年5月19日至27日杜鵑節期間,阿爾山市就接待遊客15.14萬人次,是常住人口的5倍。近十年來,阿爾山市接待遊客約3000萬人次,旅遊收入約350億元。

阿爾山素有“中國森林氧吧”和“天然氧吧”之稱,每立方釐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3萬個。走在阿爾山氧心森林浴道,滿目綠色令人心怡,清新空氣伴隨植物芳香令人神醉,微風拂過林海樹梢發出的聲音令人忘懷。

內蒙古今年發佈的十條旅遊精品線路中,阿爾山市入選兩條,分別是“阿爾山森林之旅”“冰雪世界童話之旅”。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林、冬雪泉,滿載四季風景的阿爾山市不斷豐富文旅産業業態,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深化文旅産品創新供給,打造出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今年上半年,興安盟接待國內遊客632.6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7.75億元。”興安盟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烏蘭格日樂介紹,興安盟以“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為宣傳主題打造文旅品牌,立足森林、草原、河湖、冰雪等旅遊資源,以真誠和熱情為遊客打造“自駕遊的首選地”“露營地的佳選地”“度假旅遊必選地”“康養旅遊優選地”。

生態之美成就綠色發展優勢

興安盟旅遊高品質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興安盟目前是內蒙古同時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地市。旅遊等産業創造“金山銀山”的背後,是守護好“綠水青山”的決心與定力。

興安盟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興安盟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沙化荒漠化防治、水美鄉村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將當地打造成為鑲嵌在祖國北疆的一顆“綠色明珠”。

夏季清晨,林間霧氣在興安落葉松的松針上形成滴滴露珠,陽光照進林間,折射出晶瑩的色彩。阿爾山杜拉爾林場的護林員白玉華帶好護林工具、坐上皮卡車,開始了在大興安嶺茫茫林海中的巡護工作。“春防火,夏營林,秋防獵,冬管護,我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與森林為伴,守護著這片森林中的一草一木。”白玉華説。

在2012年“挂鋸停斧”後,阿爾山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在杜拉爾林場工作了33年,白玉華見證了停伐後阿爾山市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在巡護森林的時候,時不時就能看到馴鹿、雪兔、野豬,還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動物,生態好了小動物們會用腳‘投票’。”

為了守護好這片寶貴的森林資源,白玉華和成百上千名林業工人與“林”為伴,為保護生態環境默默付出。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實施天保工程1650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植樹造林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距離阿爾山市200多公里的烏蘭浩特市天驕天駿生態旅遊度假區,從空中俯瞰宛若一個多彩的調色盤,種滿了格桑花、向日葵的花田拾階而上,青翠的嫩草與多彩的鮮花交相輝映,一步一景,遊人行走其中,感受著大自然的鳥語花香。

“這裡以前是幾個光禿禿的廢棄礦坑,經過3年治理,礦區變成71萬平方米的花田,盛開時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賞花。”景區負責人趙鵬軍介紹,當地充分重視生態環境修復與建設工作,利用礦坑地形地貌特點,通過生態修復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打造了天駿廊橋、花谷清泉和格桑花海等景點。

20世紀以來,天駿山一直是烏蘭浩特市的重要採石點,長期開山炸石形成了12座廢棄礦坑,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山體裸露、植被覆蓋率低。2017年,烏蘭浩特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借助轉型機遇,烏蘭浩特市以天駿山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生態修復治理,並推進旅遊融合,如今廢棄礦坑釋放出經濟紅利、社會福利。

在持續不懈努力下,2022年興安盟交出了一份亮眼“生態”成績單:全盟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5%;10個國控考核斷面平均水質全部達到優良;土壤環境品質總體優良;森林覆蓋率達到33.3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5.36%;哈拉哈河(阿爾山段)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我們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保護好每一寸草原、每一片森林,把保護草原森林作為首要任務抓緊抓牢,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及時發現各類苗頭性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草原森林的違法行為,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説。

興安嶺下“米糧倉”“好廚房”

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源、適宜的溫度……近年來,興安盟在好山好水中孕育好糧、好肉和好奶,圍繞國家農業戰略需求,贏得了“興安嶺下米糧倉,草原深處好廚房”的美譽。

作為“東北上游,凈産好米”的典型代表和內蒙古水稻主産區,“興安盟大米”正努力豐盛“中國碗”。2022年,興安盟糧食播種面積1558.6萬畝,糧食産量達到134.3億斤,實現十三連增。如今,這裡的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

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萬畝稻田間,一株株蔥郁的秧苗迎風搖曳。“這片地是訂單田,因為是綠色有機大米,深受消費者喜愛,好米根本不愁賣!”興安盟雙特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泉説。

這是興安盟下決心要讓“好米”變成“名米”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興安盟借助“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這一天然生態優勢,通過品種研發、品牌推廣、市場行銷等一系列專業化操作,將“興安盟大米”打造為名聲在外的內蒙古新晉農産品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生態越好,牛羊越壯,農牧民就越幸福。興安盟擁有3000萬畝天然草原,牧民世世代代以養羊為主。為平衡草原保護與畜牧養殖之間的關係,近年來,當地大力推行“減羊增牛”草畜平衡政策,為“草原母親”減壓的同時,也為牧區産業發展注入動力。

依託肉牛冷配技術,目前全盟肉牛改良率達到90%。憑藉生長快、出肉率高、營養豐富、利潤空間大的優勢,興安盟肉牛在養殖戶和市場端兩頭叫好。2019年,“興安盟牛肉”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2023年,興安盟肉牛存欄達170萬頭。

“糧倉”實、“肉庫”足的同時,興安盟還依託優越自然條件,在乳業振興中做強“天然好奶”。走進興安盟呼和馬場中利牧業優質奶牛養殖牧場,現代化擠奶大廳裏上百頭奶牛通過自動轉盤式擠奶機集中擠奶,場面壯觀。“我們公司目前奶牛存欄超1.57萬頭,日産鮮奶200噸。”公司負責人牛青達説。

“興安盟的草飼奶牛生活品質高,體格更為強壯,其生産的生鮮乳幹物質含量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特別適合生産高端純牛奶、酸奶、奶酪、黃油等奶製品。”興安盟農牧局局長李振林説,近年來當地深入貫徹國家奶業振興戰略部署,把奶業産業鏈確定為重點産業鏈,通過改造提升中小規模養殖場、培育壯大乳品加工企業,將興安盟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高端奶源基地。“今年,我們圍繞打造國家級産業園,啟動建設規模牧場3座、推動4座規模牧場投産,帶動全盟奶牛存欄達到24萬頭,牛奶日加工産能達到2300噸。”

“興安盟大米配阿爾山白蘑醬,味道絕了!”重慶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品嘗完一連串的興安盟綠色農畜産品後,讚不絕口地點頭説。今年以來,來自興安盟的優質綠色農畜産品通過密集的推介活動,在北京、重慶、青島等地收穫點讚好評不斷。“‘興安産’的金字招牌正被越擦越亮,逐漸走向全國市場,這對於推動鄉村振興,助力農牧民增收,推動興安盟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義。”李振林堅定地説。

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嶺上興安

若要描繪興安盟,除了興安嶺上綠樹成蔭、豐産田裏風吹麥浪的“綠色興安”,還有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的“紅色興安”。興安盟連續兩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盟”榮譽,書寫出民族團結動人篇章。

興安盟是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誕生地。1947年,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為興安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堅實根基。從此,紅色基因、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深植興安大地,成為各族兒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如今,民族團結事業仍在這片土地上繁榮。

盛夏時節,科右中旗高力板鎮老公司嘎查的玉米田裏鬱鬱蔥蔥,2米多高的玉米在田邊留下片片陰涼,忙完農活的村民們坐在陰涼地,不時發出歡笑聲。被村民們圍著嘮嗑的,正是科右中旗“家門口嘮嗑隊”宣講員麥拉蘇。

“十幾年前咱這都是土路,一下雨就陷車,現在路都是水泥路,還有住的房子也都變成了磚房,所以咱們各族兄弟們得一條心,在黨的領導下,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

麥拉蘇的深情講述,贏得村民們的陣陣掌聲。麥拉蘇作為嘎查駐村第一書記,于2021年底加入了鎮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到田間、炕頭和農牧民兄弟“拉家常”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2021年8月,興安盟創新成立了覆蓋盟旗鄉村四級的1088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以“三學一帶一創”為主旨,開展“石榴籽同心築夢”主題系列活動萬餘場、覆蓋各族幹部群眾超百萬人次。

興安盟委委員、統戰部部長李國宏説,興安盟始終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擺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統籌謀劃,堅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奮力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盟,為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持續貢獻興安力量。

暑假期間,一批批遊客來到扎賚特稻米博物館參觀。扎賚特旗是中國代表性農産品區域品牌“興安盟大米”的核心産區,糧食産量已實現“十九連豐”。稻米博物館內陳列著各類農耕器具,墻上挂滿了記錄扎賚特旗水稻發展的照片。

稻米博物館的建立者樸成奎指著墻上的照片,娓娓道來與村民們共同發展致富的場景:“這位老人是朝鮮族,今年已經78歲了,還在關心下一步水稻産業怎麼發展。”“這位老人是蒙古族,他不僅搞養殖,還對稻米産業情有獨鍾。”……

56歲的樸成奎是位“新農民”,不願像祖輩一樣只會低頭種糧,他先後建立合作社、成立米業有限公司、推出自有稻米品牌,還熱熱鬧鬧搞起了稻田旅遊。30餘年來,他帶領各族村民不斷做大水稻産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幾年,樸成奎推出訂單種植模式,引導農戶種植優質水稻,按照訂單合同高於市場價15%以上的價格回收合作社成員和聯結農戶的水稻原糧,每年讓利500余萬元。這樣既為公司提供了優質糧源,也保障了農戶種植的水稻能夠實現質優價高,目前已帶動200余戶稻農增收。樸成奎説:“很早我就有一個夢,就是在綽爾河畔的黑土地上,和各民族兄弟一起種好水稻,聞著稻花香、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

加強民族團結,興安盟多年來堅持以發展為總鑰匙。興安盟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四年排在全區第一,且農牧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

興安盟各族群眾如石榴花競相綻放、如石榴籽緊緊相擁,民族團結之樹根深葉茂。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説,興安盟先後創成11個國家級、59個自治區級和221個盟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不斷引領各族群眾奏響民族團結的感人樂章。

民生“溫度”帶來幸福“質感”

7月的阿爾山市碧空如洗,筆直的興安落葉松環抱著幢幢色彩明亮的回遷樓。83歲的郭永財和老伴如今就住在這樣的高樓裏。

“家裏裝了電熱水器、馬桶,生活很方便。冬天集中供暖,蓋個毯子就能睡個好覺。現在真是享福了。”老郭澆著花露出微笑。他説,以前的房子破爛,夏天要用臉盆接雨水,冬天往墻縫裏塞衣服堵風,棚戶區的生活苦得不想回憶,“真沒想到有這麼一天,能活得如此得勁”。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投入超40億元,實施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像郭永財一樣,萬餘戶群眾告別了跑風漏氣的“板夾泥”房子,從憂居實現優居。同時,2009年至今,興安盟累計改造農村牧區危房超20萬戶,使“安居夢”在全盟範圍實現。

多年來,興安盟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業、教育、醫療……興安草原上的農牧民生活日新月異。

走進興安盟民生大廈內的“興安零工市場”,桌椅、空調、飲水機等各項設施一應俱全,液晶顯示屏滾動播放著招聘、求職資訊。“有了‘興安零工市場’,我們找零活不用再去‘站馬路’,招工資訊扎堆湧來。”烏蘭浩特市零工白桂琴説,通過“興安零工”微信小程式,活兒明顯比以前多了。“現在我每月靠打零活能收入1500元。真沒想到政府工作做得這麼細,讓沒有固定工作的人,也能體面地勞動和生活。”

就業是民生之本,興安盟一直將其當作“牛鼻子”來抓。全盟共打造規範化“興安零工市場”15個,有效破解了靈活就業人員“找活”難題。興安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丁曉東介紹,近年,盟裏積極採取職業介紹擴就業、創業扶持帶就業、技能培訓促就業、援企穩崗助就業的“組合拳”舉措,聚力答好“就業答卷”。“今年,盟裏累計建設大學生創業園、返鄉農民工創業園、退役軍人創業園等各類創業園區43個,入駐孵化個人及企業1.1萬個,帶動就業3.5萬人。”

近年來,興安盟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去年,城鎮每人每月達到770元、增長4%,農村每人每年達到6031元、增長10%。社會保險也在擴面提標,養老金實現“十八連漲”,常住人口參保率達到94.86%;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8.2%。

“孩子們,你們太可愛了,你們不僅送來了關懷,更送來了感動……”近日,興安盟烏蘭牧騎“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走進烏蘭浩特市一社區,一位拄著拐杖的花甲老人激動地説。立足城鄉基層,興安盟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興安盟廣大文藝工作者為農牧民創作出烏力格爾《草原之子》、電影《守望相思樹》、電視劇《楓葉紅了》等一系列文藝作品,與農牧民同心同向同行,農牧民精神世界更加豐盈。

不久前,科右前旗姑娘王菲琳,帶著外地的親朋好友,在一望無際的烏蘭毛都草原上縱情騎馬,大口品嘗手把肉,還參加了小型那達慕,欣賞了烏蘭牧騎的文藝演出,夜晚又在草原宿集中“枕著草原望星空”。她自豪地對朋友們説:“看到了吧,這就是我可親可愛的家鄉,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就是我要的詩和遠方。”

(記者:于長洪、張雲龍、魏婧宇、侯維軼,參與采寫記者:賀書琛、恩浩、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