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六項舉措促進農牧民多元化增收致富

發佈時間:2023-08-14 16:45:00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鬱瓊源、王靖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通過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興安盟農牧民群眾的日子“錢景十足”。


一大早,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六戶鎮永繁村脫貧戶李國龍就在自家小院忙活起來。立秋時節,院子裏的榛子樹綠意蔥蘢,今春播種的藥材苗生機盎然。“從前,院子裏只種玉米,一年到頭出不了幾個錢。今年我在村裏的指導下換成了榛子和藥材,這一畝半地每年保守也能掙個6000塊錢以上。”在李國龍眼裏,園子裏的寶貝是“致富良方”。

今年年初,李國龍將家裏外包的11畝土地收回,通過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與突泉縣紅闊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合作社為李國龍提供耕、種、收、管“一條龍”全程託管服務,李國龍當起了“甩手掌櫃”,全心全意發展庭院經濟。

“往年自己種産量低也不賺錢,就把地流轉出去,每畝只能掙400元左右,現在交給合作社,一畝能增收500元,省心省力,業餘時間還能去村集體經濟林打工賺錢。”談起代耕代種的好處,李國龍説,收入多了,他每天干勁滿滿,覺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土地代耕代種,照樣有收益。永繁村的代耕代種為村民提供降本增效的耕作方案,打破地力産出的“天花板”,解決了外出務工、家中缺少勞動力的後顧之憂,通過以工代賑項目,給部分有勞動能力、不願意外出打工的農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代耕代種主要作物有玉米、黃豆等,眼下正值玉米病害防治關鍵期,可永繁村村民張生卻一點也不著急,自從把地通過代耕代種託管出去,他就把心思放在了每天為村集體經濟林除草打藥上。

“我現在基本就在山上的經濟林打工,光這一項今年多掙2萬元沒問題。”64歲的張生説,以工代賑讓他在家門口掙到錢。

“代耕代種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進一步解放了生産力,為農民全面增收奠定了基礎。”永繁村黨支部書記馬艷冬介紹道,在此基礎上,永繁村大力推動庭院經濟增收項目,鼓勵農民利用自家庭院,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並通過450畝以工代賑經濟林建設項目,讓100余名村民參與到整地、挖坑、管護等環節。

“以工代賑經濟林建設項目通過確權到戶分配給每戶1畝地,榛子達到盛果期後將為村民每年帶來1萬元左右的收益,我們永繁村預計3年內戶均增收可以達到2萬元。”馬艷冬算著“增收賬”。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最根本的是要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去年以來,興安盟鄉村振興局推出促進農牧民增收六項舉措,通過發展高品質庭院經濟、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強化經營主體帶動、發展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支援開展牲畜品種改良、支援務工就業,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新錢景”,著力開闢群眾增收“新路子”。

“今年,我們以深入推進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為契機,最大程度挖掘釋放勞動力潛力,並通過庭院經濟、以工代賑經濟林建設、經營主體帶動等方面全面吸納就近就業,支援引導各類培訓主體按需開展功能表式、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和技能等級認定,持續提升農牧民就業數量和品質,促進農牧民增收長效機制持續健全。”興安盟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昌波説。

通過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興安盟農牧民群眾的日子“錢景十足”。楊昌波説,計劃到2025年,興安盟扶持200家社會主體代耕代種耕地200萬畝,扶持300家經營主體帶富農戶5萬戶,改良肉牛肉羊10萬頭(只),培養本土改良技術人才1800人以上,通過務工就業增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達到2萬人。同時,推動全盟高品質庭院經濟累計覆蓋20萬戶、50萬人以上,達到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