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等待數日後,麻切仁措終於收到了上海音樂學院的本科錄取通知書。
“一塊大石頭,總算放下了。”她説,考完擔心成績,白天不敢看手機,晚上偷偷在被窩裏查分數,得知自己被錄取,又怕通知書寄不到家,心裏很忐忑......
麻切仁措家住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藏科鄉深山草灘,位置偏遠、通信不暢,她只好留了學校的地址。收到郵政快件提醒後,她跟爸爸一早便開車離開帳篷,翻山路、軋石子、蹚河灘,近3小時才到學校。
拿到錄取通知書後,麻切仁措的第一條微信發給了“劉老師”: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劉照陸。
聽著麻切仁措興奮的聲音,他想起兩人初次見面時的情形。“那時,她來上海參加校考,穿了雙高跟鞋,有點‘格格不入’,但她純潔質樸的表演狀態、未經雕琢的歌聲,打動了我們。”劉照陸説,學院將通過制定專業方案、系統化訓練,最大程度發掘她的潛力。
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最早開始培養少數民族聲樂人才的專業高等院校。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曾提案建議,持續關注少數民族音樂人才教育問題。2020年至今,上海音樂學院持續在青海省果洛州開展“文化潤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計劃相關工作,麻切仁措成為上海市對口援青十三年以來首位考入該校的學生。
“長江作為紐帶,連接了江源果洛與江尾上海,”劉照陸説,“麻切仁措就是我們共同發掘出的‘好苗子’,是兩地合作和情誼的結晶。”
思緒飄回一年前,麻切仁措想到自己跼踀緊張地站在上海音樂學院校園裏,看著四週漂亮的建築,隱約聽到裏面傳出的悅耳旋律,“只覺得校園很大,自己很小。”
而現在,通過順利完成了上海音樂學院的專業初試、復試及終考,並以超過高考文化課錄取分數線100分的優秀成績,麻切仁措被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聲樂演唱(民聲)專業錄取,對她而言,一切似乎發生得太快,“像一場夢”。
從籌備藝考時懵懂地坐在教室裏跟著手機自學歌曲,到一年前在上海音樂學院專業團隊挖掘和幫助下,糾正發聲方法、改善表演狀態,她慢慢有了信心和底氣。“老師們一直鼓勵我,我才放得開,能微笑、輕鬆地唱了。”她説。
最令她難以忘記的,是伴著上海音樂學院鋼琴老師的演奏,唱起《哈達獻給遠方的朋友》,有黑白琴鍵的和鳴,這首爛熟於心的旋律,竟然像新生出了細細的觸角,潛入她的心。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爸媽都會教我。”在她的家鄉,策馬揚鞭、放歌草原是生活日常,她從不將唱歌看作自己的“天賦”:“我只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這麼多願意幫助我的老師,也覺得只有比別人更努力,才能回報這份幸運。”
衝刺高考期間,每天清晨五點,麻切仁措已經開始在空蕩的校園裏背書,一直到晚上十點自習結束。就連晚飯時間,她也會跟數學老師坐在一起,主動請教。
“每次犯困,我就會想到上海音樂學院裏那些漂亮的建築,”她笑著説,“雖然累,但想想就很有勁兒。”現在回想起來,連她也不相信,一向“慢熱”的自己,也可以“那麼拼”。
麻切仁措所在的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是上海市對口支援果洛州的三所學校之一。在兩地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培育下,今年與她一同參加藝體類專業考試的同學,有的被北京體育大學舞蹈係錄取,有的進入南昌體育學院。
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校長李鵬來自上海,他表示:“我們發現,果洛的藏族孩子非常有藝術天分,結合校情、省情及當地孩子的特色,我們開闢了特色藝術生培養的路徑,並且在文化課上對考生們進行強化訓練。”
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長久邁旦增介紹,今年全州普通高考藝術體育類考生上線率達64%,較去年上升30%。“可以説,上海援青糰隊為我們有特長、有潛質的學生,構建起了‘貫通式’的培養體系。”
手捧錄取通知書回家,麻切仁措的耳畔仿佛又聽到草原的風、流淌的河,大自然的“音符”于她而言是如此熟悉:仿佛看到了兒時玩耍、歌唱的自己。“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這歌聲能飄出大山。”
對她而言,這份錄取通知書是“一扇窗”,讓她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想像;也像“一把火”,映照出不曾發覺的強大內心。
“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也要學會獨立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她説。(文:潘雨潔、周瑞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