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處岩畫群、一座座古村落、一個個渡口……用它們歷經滄桑的容顏,喚醒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境內遠古時期的歷史記憶,吸引人們去領略其獨特魅力。
稱多,藏語意為“萬人聚會”,千百年來,流經境內的通天河和發源於扎朵鎮的雅礱江,滋養著草原上的牧民群眾,造就了嘎域草原上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稱多縣境內通天河流域古文化遺存承載著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
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如何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稱多縣從古文化遺存的挖掘、保護、當代價值體現等方面著手,不斷推動古文化遺存高品質發展。
山間的古岩畫見證歷史變遷
挖掘:為了更好地保護
談起稱多縣古文化遺存,不得不説古岩畫。作為人類文明的早期記憶,岩畫記錄了遠古先民的生活情態、圖騰崇拜等,是研究那一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岩畫還能窺見地球環境與生態物種的演變。
稱多縣地處青南高原兩大江河的河源區,是通天河流域最早發現岩畫的地方,也是目前青海省岩畫數量最多的地方。據統計,稱多縣境內蒐集到岩畫個體數近3000幅,並仍在發現當中。
6月1日,稱多縣文體旅遊廣電局職工明松·索南穩驟帶我們來到了稱文鎮白龍村,一片耕地旁的山崖上刻著一幅岩畫,雖然飽經風霜,但崖刻內容依然清晰。
明松艱難地比劃著,“我和岩畫首次接觸是在2015年的夏天,一個週末,我騎著自行車路過通天河旁,偶然發現路邊刻著一組摩崖石刻:幾隻牦牛、一隻鹿。”
明松將石刻內容拍攝併發到朋友圈,沒想到立即引起了稱多縣民俗學界的重視,並有更多的團隊前往調研。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松喜歡上了挖掘岩畫。
明松8歲時,因為一次意外成了聾啞人。關上了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明松喜歡上了古文化遺存的研究和古物件的蒐集,還學會了繪畫唐卡。直到2015年,又與岩畫結緣。
這些年,明松每到週末都會開車到通天河沿岸的古村落轉悠,發現岩畫就會拍攝記錄,回去之後查閱資料,分析岩畫所表達的內容。漸漸地,他成為了稱多縣岩畫方面的“土專家”,出版了《稱多岩畫》一書,將稱多縣境內已經發現的古岩畫全部寫進了書中。
稱多縣是文化大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古文化遺存的挖掘工作,然而經費不足、專業人才缺乏一直是古文化遺存挖掘的短板,民俗研究協會、攝影協會及鄉村幹部和村社牧民,都是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的“主力軍”,他們所具有的本土敘事話語特點和源自祖輩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能力,更能推動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和保護工作。明松就是其中之一。
“稱多縣古岩畫分為岩畫、摩崖石刻、古棋盤等,其中以岩畫為主,岩畫多以樸素描繪為表現方式,用簡單的幾何形或線條來表現動物的輪廓畫面,同時也開始出現六芒星、渦紋、棋盤、塔形物等各種符號,內容豐富。這些古岩畫基本分佈在通天河兩岸的古村落、古遺址,而且都是在農業區。”明松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
稱多縣古岩畫遺存説明當時在這一區域發生的文化交融更為複雜,族群遷徙也可能更為頻繁。這些內容豐富、風格多變的岩畫是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古人類活動的重要依據,更是古人類抒寫在江源大地上的文化記憶。
因此,對於稱多縣而言,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任重道遠。應當不斷加大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工作意識,通過多種渠道、形式、活動、特色展覽等,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從而提高廣大幹部群眾保護文物的意識。
切實加強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準。加強對業餘隊伍管理、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古文化遺存挖掘研究工作。
飽經歷史滄桑的古岩畫
保護:為了更好地傳承
2023年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市、區)名單公示,稱多縣是全省惟一列入名單的縣。至此,稱多縣擁有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建立縣級傳統村落名錄22個,在深入調查摸清傳統村落底數的基礎上,建立傳統村落檔案,設置保護標誌,全部掛牌保護,23個古村落生活體驗區也已全部掛牌。
稱多縣通天河流域古文化遺存璨若星河,古岩畫、古渡口、古村落……不斷煥發新魅力。
通天河畔的武鎮直門達村,自古就是玉樹結古連接川、青、藏的要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通天河渡口——直門達古驛站所在地。
根據近些年專家的實地考證,直門達作為渡口已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作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轉机站,不僅成為藏漢民族友好交流的見證,更是成為古代玉樹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6月1日,記者來到直門達村山腰處的直本倉故居,站在故居的院子裏俯瞰,就能看到通天河以及新老三座大橋。“直本倉”是指直本·羅文要周家族,是歷史上管理通天河直門達渡口擺渡事宜的家族。
直本·索昂格萊帶著記者參觀了直本倉故居,屋內擺放的玉樹藏族人家過去常用的一些老物件,馬鞍、石臼、鋸子、炒麵磨盤石、銅鍋、老式木櫃、木製勺子、盛飯家什等各種昔日的生産生活用品,像是來到了一座藏族民俗博物館。
直本·索昂格萊去年大學畢業後留在家鄉,一方面學習家族歷史、紅色歷史,以方便為參觀的遊客講解,讓文物“活”起來。另一方面則是守護家族故居,每隔幾年的屋頂防水,故居外墻面維修,都需要他和家人完成。
稱多縣古文化遺存的保護,除了民間力量的挖掘,政府層面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逐地設立文物保護標誌,對全縣境內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保護標誌,通過在醒目位置設立保護標誌牌,讓周邊群眾直觀了解文物的保護級別、範圍、價值、現狀等。
——科學劃定文物保護範圍,認真分析各文物保護單位當前的具體情況和今後在保護方面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經多方論證後,科學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重視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編制《稱多縣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在傳統村落調查中積極開展傳統村落的傳統文化、各類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營造全民保護文物濃厚氛圍,利用重要活動和關鍵節點,精心製作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圖片翔實的文物工作宣傳展板,在全縣範圍開展全方位、多層面、密集型的宣傳活動,向廣大民眾宣傳文物保護法規和文物工作成果,進一步喚醒全民保護文物的共同體意識和行動自覺。
直本倉故居
價值:為了更好地利用
伴著朝陽,來到玉樹州稱多縣拉布鄉拉司通村。青石板路和棱角分明的石樓讓人眼前一亮,在古色古香的高原康巴古藏鄉村中走一圈後,很快就能感受到傳統村落給人留下的不止是古樸的歷史、當年的記憶,更能讓人在紛繁擾攘的現代化生活中與古人進行著一場場心靈的對話,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底蘊與魅力,探尋到一份平和與靜謐。
玉樹地震後,拉司通村重建工作按照“修舊如舊”和“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産保護搶救指導原則,使民居外觀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別具一格的藏式古建築,已經變成這裡最亮眼的“名片”。
跟隨拉布鄉鄉長白瑪永藏來到一處名為“智嘉倉”的鄉村民宿,推開木門,順著圓木搭建而成的樓梯來到二樓,這裡最惹眼的不是藏式風格的裝修,而是大廳裏擺滿的收藏品。
90後老闆土登加措説:“中間擺放的這些藏族群眾遊牧生活用品,是我從周邊牧民手裏一樣一樣收回來的,目的就是可以建起拉司通村民俗博物館,讓更多遊客了解藏族民俗,讓藏族遊牧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
在500多平方米的大廳內,一共有500多件收藏品。利用“文化”的力量,“智嘉倉”每年都能吸引不少遊客在這裡消費,真正實現了文化和經濟價值的轉換。
事實上,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産生深刻的影響。
稱多縣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僅有古岩畫、古渡口、古村落,還有白龍卓舞、巴吾巴姆(舞蹈)、石刻技藝、木刻技藝、泥塑技藝……那麼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成經濟效益,成為擺在稱多縣面前的一道難題。
“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成為稱多縣破題的“金鑰匙”。
稱多縣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緊緊抓住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建設文化強縣為目標,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産業創新發展、培育文化新興業態、加快文化産業項目集聚發展,不斷提升文化産業規模化水準,全力帶動和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稱多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更青説:“文化二字看似高遠實則親近,為了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稱多縣堅持發掘、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多措並舉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勝勢。”
糌粑節、潑水節、冰沙瑪尼節、賽馬節……如今,稱多縣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大餐,讓牧民、遊客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升騰。
飄逸的舞蹈
(文:張多鈞 程宦寧,原標題:探尋稱多古文化遺存的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