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清晨,在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52歲的韓發圖麥剛為5歲的孫子穿好衣服就接到了合作社打來的電話。
“這幾天我們來不了,天冷了,蚯蚓也都進深土了,主要就是保濕,只要大棚蓋好,應該不會有大問題。”韓發圖麥對電話那頭的人説。
這位精神而又能幹的婦女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北漂奶奶”,顧名思義,韓發圖麥和丈夫、兒子、兒媳一起自2008年到北京開飯館,一幹就將近10年。
“其實在北京開飯館挺難的,生意也是不溫不火,時間長了就想著回家,落葉歸根嘛。”韓發圖麥説,回到老家她和丈夫帶了幾年孫子,其間從網路上看到廣東、山東等地區養殖蚯蚓,藥用為主,市場需求也不錯。
身處高原,韓發圖麥一直糾結循化的自然環境能不能養殖蚯蚓。隨著不斷地了解學習,她看到了東北很多地方成功養殖蚯蚓的案例,她覺得東北的環境和循化也差不多,於是就動了試一試的念頭。
2021年,韓發圖麥通過不斷了解學習和聯繫,從山東梁山引進第一批蚯蚓苗,養殖在了循化縣街子鎮吾土貝那亥村的兩畝大棚地裏。
“頭一年沒有經驗,很多知識和技術都不到位。我們黃河邊上風比較大,動不動就會把大棚布給吹爛、吹跑,損失挺大的。”韓發圖麥回憶説,最終,去年一畝地也就掙了兩萬多元,跟她之前的預期相差甚遠。
説話間,韓發圖麥展示著此前養殖蚯蚓的點點滴滴,畫面中,養殖大棚內標準的蚯蚓田地整齊排列,周邊務工人員拿著小耙子忙著給蚯蚓田澆水施肥,並時不時蹲下身來翻動一堆堆土褐色蠕動的小蚯蚓。
“我每次下地都帶著小孫子,修路、刨地,把娃娃帶的臉蛋又黑又紅。萬事開頭難,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今年我們養了4畝,把篷布做了改良,再跟著養殖專家學習交流,今年的收成還不錯。”韓發圖麥説,蚯蚓收好後經過清理、曬乾,發往了蘭州、新疆等地,今年市場行情很好,每斤活蚯蚓能賣到30元,曬乾後能賣到70元一斤,一畝年利潤達到了20萬元左右。
韓克力木是在蚯蚓養殖合作社務工的村民,每天有150元的工資:“我來合作社一年多了,每天都有活幹,有錢掙還能照顧家裏的老小,幹活也輕鬆。我們把蚯蚓養得好,以後村裏的人都可以來這裡幹活。”
近年來,循化縣街子鎮吾土貝那亥村組織黨員群眾參加了致富帶頭人培訓,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思想都被帶活了。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延伸農業産業鏈條,不僅有效提升了抵抗風險能力,也讓村民們嘗到了拓展産業形式帶來的甜頭。
“村裏有了致富的新産業、新路子,接下來我們將複製這種模式,發動更多群眾以務工、入股等形式積極參與到蚯蚓引種、培育、加工、銷售的全過程,把養殖規模再擴大、讓加工程式更規範、把銷售渠道再開闊,讓蚯蚓養殖成為我們村致富的金招牌。”吾土貝那亥村黨支部書記韓學良信心滿滿。
街子鎮黨委書記韓平良介紹,通過“組團聯村助力、黨員幹部認領、百姓群眾參與”,鼓勵村“兩委”帶動村民成立創辦農村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讓有資源的村靠資源優勢起步,沒資源的村靠學習先進技術發展,增強村集體自主“造血”功能。村級産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明年我想擴大養殖面積到12畝,利用好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試養整體收益更好的蟾蜍,把蚯蚓作為蟾蜍的飼料,打造一條以蚯蚓養殖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産業鏈,從而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韓發圖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