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江源頭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最美的建築是學校,最美的風景是藏族學生們純真的笑臉,最美的人是站在三尺講臺上將智慧種子埋進草原孩子心中的一位位教師。在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民族教育事業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55歲的更松尼瑪是玉樹市第一民族中學校長,從教37年的他,用愛心澆灌著一代代“草原格桑花”,為他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指引人生的道路,幫助“花兒”們飛出大山,看到更寬闊的世界。
1985年,剛從玉樹州民族師範學校畢業的更松尼瑪,不顧家人反對自願申請到條件最艱苦的新寨小學任教。更松尼瑪面對的學生全部是農牧民子女,教育基礎薄弱,有的甚至連一句漢語都聽不懂,這為漢語文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那時候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一定要為人師表,不能誤人子弟,努力為落後的民族教育事業儘自己的微薄之力。”更松尼瑪説。
當時農牧民群眾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問題,更松尼瑪挨家挨戶的為家長講解送孩子上學的重要性。同時,他每學期都要組織召開五次以上的家長會,並及時宣傳《義務教育法》等法規性文件。通過不懈努力,學校區域內入學率有了明顯提高。
在課堂上,更松尼瑪從不放過一個難點,一絲細節,總是耐心細緻地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當天所學的內容。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缺點和弊病,進行不斷地探索、研究,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幾年來,他所帶班級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在校內舉辦的各項活動中始終高居榜首,得到了學校和廣大教職工的認可。
1988年,更松尼瑪被任命為玉樹縣(現為玉樹市)結古鎮中心寄宿制學校校長。根據教育需要,當地政府在結古鎮屬地區先後辦起了十所村級小學,為了能實施“一條龍”的管理辦法,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任命他為總校長並兼管這十所小學。其中,扎芒村小距離中心學校有75公里,當時在沒有配備交通工具的情況下,每一所學校每年最少要去四五趟,村小分佈點多而廣,堅持轉完這十所村小,最少要一個月的時間。他風雨兼程,有時騎馬,但更多數情況下都是徒步翻山越嶺,走村串戶,當地老百姓也都認識了這個“徒步王”。
經過十幾年艱苦不懈地努力,每個村小不斷發展壯大。從1985到2014年,玉樹市新寨小學從60名學生發展到了在校生1300多名。
玉樹發生地震時,更松尼瑪第一時間趕往學校,安排師生疏散,確保了師生在這次災難中零傷亡。他帶領教職員工從廢墟中搶救教學設備、圖書資料、辦公設備和重要數據資料,在地震過後一週時間內實現了玉樹結古地區最早復課。
為了能讓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當地政府統一安排學生異地轉移就讀,更松尼瑪更是夜以繼日,四處聯繫轉移學校,親自到聯繫轉移學校石家莊教師培訓基地、天津市耀華濱海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回來後召開三次家長會,宣傳政策、動員家長和學生。最終在河北石家莊教育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將學生順利轉移至河北省石家莊教師教師基地培訓中心和天津市耀華濱海學校就讀。
正是有更松尼瑪這樣負責任、有擔當的一批批教師,點燃了巴塘草原上的教育之火。
一位好老師,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才文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從小追著牦牛長大的才文從一個“放牛娃”轉變為一名小學教師,説起自己的成長,才文最感謝的便是自己的老師。
“小時候調皮,也會蹺課,不認真上課,但幸運的是我的老師沒有放棄我,總是跟我談心,告訴我好好讀書才會有好的未來。”才文説。老師的諄諄教誨和真心相待打動了他,最終才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青海民族大學。
那時候玉樹市藏文教師匱乏,才文在填報志願時毅然選擇了藏文專業,並決心要做一名教師,幫助家鄉更多的孩子,為家鄉的教育發展出一份力。
大學畢業後,才文如願成為了玉樹市第二民族完全小學的一名藏文教師。步入工作崗位的他,也遇到了很多頑皮的孩子。“我記得以前有個叫扎西的男孩子,很聰明但也很貪玩,他爸爸工作忙經常顧不上他的學習,孩子對學習也就懈怠了,上課睡覺、蹺課都是家常便飯。”才文告訴記者,為了改變扎西的現狀,他多次找孩子的父親聊天,同時跟扎西講讀書的重要性,半學期後,扎西開始認真聽講,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升。
讓才文欣慰的是,他的兩名學生考上大學後,也成為了玉樹市的鄉鎮教師。“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影響了我,現在我也影響了我的學生,我的學生現在成了老師,這就是玉樹教育的傳承。”才文説,“我在這裡出生、長大,對玉樹是有情懷的,能在這裡從事教育事業,是我的榮幸,看到家鄉的孩子一屆比一屆優秀,是我最欣慰的事。”
據悉,十年間,玉樹市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累計達到28.85億元,歷史性實現了控輟保學動態清零,高品質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驗收。2022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6所,在校註冊人數27915人,殘疾兒童入學率94.5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0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三年學前毛入園率達91.69%,中考成績連續九年排名玉樹全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