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烏蘭牧騎成了農牧民的摯友

發佈時間:2022-10-10 10:25:02丨來源:人民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草原邊、河流畔,留下了演出車的轍印;農家院、蒙古包,迴響著悠揚的音符、跳動著曼妙的舞姿。

“烏蘭牧騎又來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毛布拉格村,農牧民一聲吆喝,男女老少便紛紛聚攏來。“他們過來,就好像親戚回到家,我們十分開心、熱烈歡迎!”

歌曲、舞蹈、宣講……精彩的內容贏得村民們的陣陣喝彩。

“我們在沙漠草原上輾轉跋涉,藍天為幕布,大地為舞臺,年均走訪基層140余場次。”烏審旗烏蘭牧騎隊長蘇雅拉達來感慨地説:“哪有人民,哪就是舞臺;哪有需要,就把演出送到哪。”

烏審旗烏蘭牧騎成立於1960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烏蘭牧騎之一。蘇雅拉達來是第十三任隊長。“60多年來,烏審旗烏蘭牧騎共演出7000余場,觀眾100多萬人次,陪伴了無數草原兒女的成長。”蘇雅拉達來説,“長期以來,隊員們口口相傳、默默傳承著這樣的信條:始終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守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理想。”

草原邊、河流畔,留下了演出車的轍印;農家院、蒙古包,迴響著悠揚的音符、跳動著曼妙的舞姿。烏蘭牧騎成了農牧民的摯友,把文化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各族群眾心裏。

近些年,面對老百姓多種多樣的需求,烏蘭牧騎都想辦法盡力滿足,做出對味的“文化大餐”。為了改變傳統歌舞為主的演出形式,隊伍認真摸索、細心探索,終於將觀眾喜聞樂見的小戲小品搬上了舞臺。那些能歌善舞、能拉會彈的隊員也扮演起了各具特色的戲劇人物。《草原·不落的歌》用歌舞演繹故事,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受到觀眾歡迎。

“一專多能,是服務基層的文藝隊伍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我們加大隊員和隊伍的素質提升力度,走出了一條‘演出+服務+發展’的路子。”蘇雅拉達來説,“在加大惠民演出力度的同時,我們常態化開展文藝輔導、為農牧民直播帶貨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振興。”

“牢記黨和人民的囑託,烏蘭牧騎努力做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的‘宣傳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示範隊’、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服務隊’、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文藝隊’。”蘇雅拉達來説。

這些年,紮根草原大地的烏審旗烏蘭牧騎先後獲得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和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等榮譽,今年8月還被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烏蘭牧騎經常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我們十分珍惜這聲呼喚。這是我們不忘初心、勇於創新、實幹篤行的最好見證,也激勵我們不斷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服務各族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蘇雅拉達來説,“每當看到農牧民的笑臉、聽到他們的喝彩和掌聲,就讓我們感到什麼樣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烏審旗烏蘭牧騎隊員始終難以忘記2018年6月29日這天,“當隊伍在烏審旗嘎魯圖鎮斯布扣嘎查為牧民演出的時候,古稀老人烏雲陶格斯將自己一針一線繡好的烏蘭牧騎隊旗贈給我們。面對如此溫暖珍貴的禮物,大家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不由自主地雙膝跪下接過老額吉沉甸甸的心意。”回到單位,蘇雅拉達來將這面隊旗精心裝裱,挂在辦公室走廊的顯眼處,激勵隊員們。“後來額吉知道了,為了方便我們下鄉演出攜帶,又為我們繡了一面隊旗。到現在,這面旗子跟著隊員們走遍了烏審大地。”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蘇雅拉達來説:“烏審旗烏蘭牧騎這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正不斷把心和老百姓的心貼得更近、更緊。”

(文:人民日報記者鄭海鷗,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烏蘭牧騎隊長蘇雅拉達來:當好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