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三大轉變植好“北疆綠”繪好“中國藍”

發佈時間:2022-08-31 11:39:40丨來源:科技日報丨作者:張景陽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內蒙古有兩道長城,一道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萬里長城,另一道是我們正在打造的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內蒙古有兩道長城,一道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萬里長城,另一道是我們正在打造的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內蒙古橫跨‘三北’,有草原13億多畝、佔全國的22%,森林近4億畝、佔全國的12%,濕地5700多萬畝、佔全國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均佔全國的近1/4。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是內蒙古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內蒙古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在日前結束的“中國這十年·內蒙古”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孫紹騁這樣説。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更關係到我國北方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十年來,內蒙古全區上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介紹,經過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內蒙古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中逐步實現了三大變化,而這種轉變,也將繼續指引和助力內蒙古植好“北疆綠”,繪好“中國藍”。

“一是發展理念之變,把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首要戰略定位,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也就是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堅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王莉霞介紹説。

十年來,內蒙古始終堅持“該停的停下來”,大興安嶺完全實現“挂斧停鋸”,大草原上禁止亂採濫挖、停止新上礦産資源開發項目,專項整治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連續兩輪實施國家草原生態獎補政策,讓內蒙古生態資源得以休養生息;堅持“該調的調過來”,堅決改變粗放型的資源開發模式、農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堅決防止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堅決推進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十年間單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創建綠色礦山、綠色園區,綠色有機農畜産品年産量接近1000萬噸、居全國前列。

二是發展佈局之變。十年間,內蒙古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前提,從發展規劃入手,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就形成了“1+N+X”的規劃體系,1個規劃綱要、44個綜合規劃、55個專項規劃,把全域生態安全格局、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新型城鎮化格局和全域開放平臺規制下來,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繪就了“路線圖”。特別是正在劃定的“三區三線”,將全區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72%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空間。

王莉霞説:“還有就是發展面貌之變。這十年,我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一手抓護綠、擴綠,一手抓防污、治污,累計造林、治理草原、防沙治沙面積都是我國第一。經過全區各族人民的執著奮鬥,可以説我們已經實現了全區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雙提高’和全區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積的‘雙減少’,在祖國北疆大地繪製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環境保護有成就,低碳發展有擔當。孫紹騁還特別介紹,內蒙古這十年來不僅為我國北方地區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凈“氧吧”,目前內蒙古新能源裝機達到5600萬千瓦,佔電力裝機比重超過1/3,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191億千瓦時,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