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青山 初心如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70年書寫綠色奇跡

發佈時間:2022-08-15 11:44:28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劉玉榮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不為青山,難留金山。

這是共和國林業歷史上的奇跡——從渺無人煙的深山老林,到全國最大的木材生産基地,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後援作出卓越貢獻。

這是刻在大山裏的歷史豐碑——一代又一代大興安嶺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用汗水和鮮血寫下輝煌史詩。

這是共和國的實業長子——承載著全球生態環境平衡的重任。她是祖國北疆生態脊梁,國家離不開大興安嶺,人民也離不開大興安嶺。從伐木建設到育林管護、從開發資源到保護資源,開啟了新時代現代林業發展新征程。

當歷史的車輪行至202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迎來開發建設70週年。在這片英雄輩出的神奇之地,“強國復興有我”在這裡唱響!

70年前,這裡野獸出沒、風雪肆虐,為了向渺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要木材,全民參與,舉國支援,從祖國各地匯聚而來的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組成了開發大軍,冒著零下四五十度的嚴寒,依靠簡易的工具,硬生生地為國家提供大量的木材……

阿爾山百萬畝人工林紀念碑(攝影:劉志軍)

70年後,林區人早已停下採伐的腳步,轉身成為護林員,日復一日地保護著林區的樹木,並且親自將自己砍伐的樹木一棵棵補上。林區變得更加鬱鬱蔥蔥。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林區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由開發初期的636.51萬公頃、6.62億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37萬公頃、10.33億立方米和78.39%,相當於70年裏再造了一個大興安嶺。經林科院專家測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6160億元/年。

“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係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道出的保護與發展相互促進的真諦。

林業工人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跡”,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奮發有為的大興安嶺人精神風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唯有用心、動腦、力行,以尺寸之功,積韆鞦之利,才能不負青春、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森林防火瞭望(攝影:李任滋)

青山不墨 70載林區兒女創造綠色傳奇

“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幽靜的後院。”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如是感慨道。

就是這樣一個包羅10.67萬平方公里的複合性生態地域,扛起了祖國北疆生態脊梁的重任,25900多座山峰構成了堅毅的骨骼,7100多條河流交織成了密集的血管,1.2萬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成了豐盈的骨肉,8.37萬平方公里森林蒼翠了中國雞冠的後花園。

在林區開發建設70年歲月的長河中,生態保護建設並非始於2015年4月1日的“停伐”。

1950年2月28日,黨中央召開全國林業工作會議,作出了籌備開發大興安嶺的決定。1952年初夏,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長傑爾格勒帶領第一批開發建設者來到位於大興安嶺林區腹地的圖裏河森工局開展籌建工作,由此拉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計劃開發建設的序幕。

與此同時,大批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胸懷報效祖國、支援邊疆的壯志豪情,從祖國各地匯聚到渺無人煙的深山老林,開始了林區改天換地的開發建設歷程。他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把一棵棵棟樑之材運往祖國各地,“東林西鐵”享譽內蒙古自治區。

保持著原始本真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攝影:劉兆明)

據統計,截至停伐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産品2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

採伐,並非無節制地向森林索取。1958年,時任自治區主席烏蘭夫作出了“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右手栽樹,左手砍樹”的指示。林區結合實際,提出“造林多於砍樹,要採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的思路,就是説,植樹造林的面積要超過採伐面積,這一舉措一直堅持到林區全面停伐,為林區生態建設始終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提出建立營林村的建議,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援。同年11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按照“以營林更新為基礎,綜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方針,在根河林業局潮查林場三車間地區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營林村——百林茂營林村。之後,國家林業部大力推廣建設營林村的經驗,並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大辦營林村的熱潮。

1998年國家實施天保工程,林區主業開始由木材生産轉向生態保護建設,林區堅決落實木材産量調減政策,木材産量由工程實施前的每年425萬立方米分兩步調減到110萬立方米。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植樹造林沒有因木材採伐量減少而降低,林區同步開始有計劃、分區域地植樹造林,強化種苗培育,全民植樹護綠在林區蔚然成風。

“每年造林一萬畝。”今年60歲的庫都爾森工公司育林林場職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記得20世紀80年代林場的號召。“造林季節性很強,春季頂漿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4、5月份,林場職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帳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查看土壤化凍情況,先陽坡、後陰坡,先坡上、後坡下,化凍夠深了抓緊造林,生怕錯過最有利的時間。”

今天我們走進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林”,見證了林區統籌採伐與保護的生動實踐。據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多年來林區始終保持林地、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的態勢。據統計,林區開發建設70年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萬畝,創造了阿爾山、庫都爾兩處“百萬畝人工林”的營造林奇跡;實施天保工程20多年來,創造了森林面積凈增100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5個百分點的奇跡。

我國首支林業航空消防特勤隊整裝巡航(攝影:張俊濤)

國家使命 70載綠色發展腳步不停歇

作為共和國最早成立的實業機構,自開發建設以來,林區一直肩負著不可替代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

為了更好地發揮“祖國北疆生態屏障”的特殊功能,幾代大興安嶺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即使在最艱苦的歲月裏,仍牢記“國之大者”,把築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共抓生態大保護,做靚生態底色。

70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為了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先後進行了承包經營、抓大放小、減員增效、“二次創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剝離辦社會職能、輔業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國有林區改革、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等數次涉及體制機制、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改革,實現了以木材生産為主向以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根本性轉變。

內蒙古森工集團聚焦主責主業,堅決落實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線”,統籌治理管好林,編輯出版了《大興安嶺植物志》,配合屬地政府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毀林開墾整治、“綠盾”等專項行動,全面遏制非法侵佔林地行為。

青山為證,綠水為憑。從林區開發建設初期到天保工程啟動實施,從全面停伐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將森林防火作為保生態的主引擎,緊緊圍繞“四問”要求,強弱項、補短板、控風險、提能力,聚焦“嚴、細、實、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實現了“不發生人為較大森林火災、不發生影響較大自然火災、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的工作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森林資源和經濟損失。目前,林區已有效建立了“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形成天空地一體化防滅火體系,推動“人防”向“技防”轉變,將“網際網路+督查”系統廣泛應用於森林防滅火各個環節,織緊織密森林防火防控網。

2020年6月15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火實施“南兵北調”,從南部、東部、中部林業局調集795名森林消防隊員和林業專業消防隊員,進駐北部原始林區、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易發雷擊森林火災的區域,執行靠前駐防任務。如今,“南兵北調”“北兵南調”、靠前駐防等舉措廣泛用於林區森林防滅火中,根據林區區域間氣候不同、防火緊要期時間差異,有效合理調配防撲火隊伍,解決北部、南部林區各單位防撲火人員力量不足的實際困難。

2021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高位推動、主動作為,全力推進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工作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完成後,大興安嶺林區公網覆蓋率將由現在的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茫茫林海中將架起一條資訊“天路”,築起一道生態建設的“防火牆”,為實現林區綠色高品質發展夯實基礎。

畢拉河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攝影:李理櫟)

林區開發建設70年來,提升林區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禦災能力與做好森林防滅火工作同等重要。簽訂森工集團、各森工(林業)公司、林場三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狀;明確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9‰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測報準確率達到91%以上,苗木産地檢疫率達到100%的“四率”指標,有效推動了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管理綜合平臺建設。“十三五”期間,林區成功撲滅230起森林火災,當日滅火率96.1%。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1528萬畝,全面完成“四率”指標,夯實了築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

林區的生態實踐遠不止於此。森工集團還大力推行管護、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護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林區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部)級自然保護區4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處,旗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2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森林公園9處,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83萬餘公頃。此外,林區還建立了濕地保護小區26處,受保護濕地面積63萬餘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74%。

森林觀光小火車穿行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攝影:朱清)

生態優先 70載擘畫高品質發展新版圖

“這幾年,林區的天越來越藍了,水越來越清了!空氣呼吸起來順心,職工收入放心,漫山遍野看起來開心!旅遊和産業不斷發展,日子過得更舒心了!”林區幹部職工用“四心”來形容親身感受到的可喜變化。

“綠色GDP”,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綠色發展方向,是林區實現生態優先、綠色高品質發展的根本。

2021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滿歸森工公司北岸林場工隊長周義哲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介紹説,2018年,內蒙古林區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6160億元。周義哲提到的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這裡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還有旅遊、林下經濟等融合效益。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不為青山,難留金山。

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據中國林科院專家測算,內蒙古大興安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為6160億元/年,其中“綠色碳庫”總價值量為1071.75億元。

內蒙古森工集團坐擁價值千億“綠色碳庫”。實際上,早在201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就開始林業碳匯項目試點,2017年,林區完成了第一筆40萬元林業碳匯交易,邁出了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的重要步伐。2021年初,內蒙古森工集團註冊成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推行“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林區森林碳儲量17.2億噸,銷售碳匯産品交易總額3195萬元。

“雙碳”目標明確,到2030年中國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同期森林蓄積量可力爭增加到6億立方米,能夠承擔十分之一的任務,這是內蒙古大興安嶺能夠承擔起綠色“壓艙石”的底氣。

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堅持科學規劃轉型産業,因地制宜,積極拓展旅遊南北東三大板塊,94個重點項目納入自治區“烏阿海滿”一體化和呼倫貝爾“十四五”旅遊規劃,55個重點項目納入呼倫貝爾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與內蒙古航旅集團達成通用機場建設共識。營造沙棘、西伯利亞紅松等經濟林8.65萬畝,種植中草藥1.7萬畝(“十三五”期間)。完成內蒙古森工綠色産品網路平臺、APP項目技術框架建設。

守護好綠水青山的“顏值”,利用好金山銀山的“價值”,內蒙古森工集團正在不斷開闢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綠色崛起的新模式。

發展林下産業是林區實現綠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林區實現富民強企的重要途徑之一。70年間,森工集團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立足林區自然資源條件,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林藥、林菌、林蔬、林畜、馴鹿、水産等林下種植養殖業,推進沙棘、榛子等經濟林培育。

森工集團依託林區豐富的林下産品,致力於統一註冊商標、統一産品標識、統一加工標準、統一精深包裝、統一産品推介、統一價格供應,全力打造“冷極”品牌。2020年12月23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下産品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時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下産品冷極旗艦店正式落戶牙克石。“冷極山珍”“冷極冰泉”“冷極醇”……曾經“五花八門”的林下産品統一披上“冷極”盛裝,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贏得了廣泛讚譽,産品銷售持續走高。

線下好口碑,線上不停歇。林下産品公司積極推進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模式,充分利用線上流量帶動線下産業發展。“冷極”品牌接連入駐微商城、淘寶、抖音、快手、亞馬遜等平臺,全面開啟線上銷售。同時,委託外部公司對産品包裝進行設計,力求在外觀和産品理念上既蘊含林區特色,又符合當前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下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僅在中糧電商平臺“我買網”上,開啟線上銷售不到1個月的時間,林業産品公司林下産品銷售額就達到了76萬元,“冷極”品牌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參加展銷會、産銷對接會、線上直播+線下推廣……2021年,森工集團多措並舉,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有力促進林下産品進入更加廣闊的市場,提升了林區特色品牌知名度。

一張藍圖繪到底,深耕綠色謀蝶變。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線下”到“線上”,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林區林下經濟正沿著産業化經營的路子,邁向特色産業發展的新征程。

重溫入黨誓詞(攝影:張旭)

黨旗高擎 70載初心如磐厚植綠色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如果70年林區開發建設是厚重的史詩,那麼黨的建設就是貫穿其間的紅色主線。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初期,林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開發建設前輩克服極端嚴寒,戰勝雪嶺冰河,人歡馬嘶、晝夜奮戰、單局“日産萬米”的火熱場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鑄就了大興安嶺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厚植于代代務林人心中,傳承至今。

1954年末,圖裏河林業局組建一年後,及時正式成立了局黨委,西尼氣、伊圖裏河兩個局成立了黨總支,歸圖局黨委領導,有了黨的領導核心,各級黨、政、工、團的班子陸續建立與健全起來。這對於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團結奮戰、大幹苦幹,年年完成和超額完成木材生産任務、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圖裏河林業局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林業戰線紅旗局”光榮稱號。

針對林業生産露天作業,點多、面廣、線長、分散,開發初期黨員數量極少的實際情況,傑爾格勒十分重視林區的黨建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除各林業局、廠建立健全了黨的委員會,各基層生産單位普遍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黨支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一方面教育現有黨員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準,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另一方面,傑爾格勒要求組織部門積極選拔和培養積極分子,有計劃、有組織地吸收入黨,從而使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林區發揮得越來越顯著,職工隊伍中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

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萬千棟樑響應國家號召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大興安嶺林區,把青春和生命獻給了這片林海,把子孫留在了這裡,一代又一代,揮灑熱血,無怨無悔,把棟樑之材源源不斷運往祖國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國建設。

“1961年8月,劉少奇主席視察林區,對林業體制和森林資源經營方式提出要求,特批為林業工人每人每月供應1斤黃豆,被林區人民親切地稱為‘營養豆’……”2021年5月,庫都爾森工公司愛林林場的一處火燒跡地造林點,黨員們圍坐在草地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聆聽黨支部書記王書玉講述林區故事。

“我們要永記黨的恩情,既要永葆黨員的‘初心紅’,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還要用雙手厚植‘興安綠’,踐行務林人的職責和使命,讓這片綠色生生不息。”王書玉的一番話激發了在場每位黨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黨員就要成為一面旗幟,時時刻刻做在前、衝在前!”“哪有需要,哪就有我們黨員的身影。”大家一言一語地訴説著內心的激動。

主題黨日活動後,全體黨員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大家三五成群,分工協作,卸苗、挖坑、整地、運苗、栽植、培土。遠遠望去,身著迷彩服植樹的黨員們和蒼翠的山林融為一體,鮮紅的黨旗和黨員先鋒隊隊旗在造林地裏飄揚……

維護大興安嶺的生態安全,是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賦予林區的重大政治任務。

初心不改,續寫榮光!70年來,林區始終堅持以史為鑒以學促行。2021年,森工集團黨委以慶祝建黨百年為主線,按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要求,圍繞“紅色引領綠色、綠色築牢紅色”主題,充分挖掘大興安嶺紅色精神,弘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員領導幹部帶頭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帶頭學習理論、帶頭開展專題研討,帶頭講黨課、參加組織生活會,推進理論武裝走深走實;通過講好“深悟思想跟黨走”“萬頃棟樑出林海”“赤子丹心耀北疆”“護林植綠築脊梁”四個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凝聚新時代務林人精氣神。聚焦綠色高品質發展,抓項目、抓改革、抓黨建,努力打造四張名片,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把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綠色高品質發展的新成效。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

70年來,林區歷屆黨政班子薪火相傳、真抓實幹,林區2.7萬名共産黨員熱忱奉獻、率先垂范。他們始終牢記囑託,砥礪奮進:傑爾格勒等老一輩創業者紮根林海、守護綠色,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李庶坤等林業建設者秉承“左手砍樹、右手栽樹”、採育結合的理念,留下了萬頃林海;優秀共産黨員崔曾女把畢生精力獻給林區開發建設事業,臨終將全部財物交給黨組織;優秀共産黨員顏士文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人跡罕至的摩天嶺森林防火瞭望塔,用自己的青春和毅力守望綠色、護衛林海;全國優秀黨員、根河林業局原副局長、優秀的火場指揮員于海俊同志,在撲救上央格氣林場雷電火災中,被火燒站桿意外砸倒,不幸因公犧牲,用生命詮釋了共産黨員對黨忠誠、不怕犧牲的優秀品格,踐行了共産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時代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正是他們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回的信心,詮釋了大興安嶺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

切實讓職工共用“黨建紅利”,森工集團黨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黨建+民生”工作模式,從職工群眾實際需求出發,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實際的問題。據統計,2021年,林區各單位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辦結重點民生項目408條;開展“我幫你”活動2469次。投入資金900余萬元,開展送溫暖和金秋助學活動。全部完成中央第八巡視組移交89件信訪事項,100%化解信訪積案。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要求,提供60處防疫場所,累計發放物資價值207萬元;履行社會責任,疫情期間向滿洲裏市捐款300萬元,配合組織900名志願者,全年未發生突發疫情事件,林區綠色高品質發展的環境更加向好。

2021年,中央黨史學習教育簡報全面報道了森工集團黨委“以紅色故事引領綠色發展”的典型做法。

2021年,森工集團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受邀的國有企業,在央視財經頻道“信物百年”節目講述了“一把彎把鋸”的故事。

……

民惟邦本 70載書寫幸福民生畫卷

“快過節了,知道你們生活有困難,我特地來看望你們。”“希望你們住房條件儘快改善,日子越過越好。”時隔8年,習近平總書記溫情的話語,仍時時縈繞在郭永財一家人的心間。“怎麼也想不到習總書記能到我們家。”郭永財回想總書記到自己家裏的情景激動不已。

如今,住在溫暖的回遷樓房裏,棚改居民郭永財再也不擔心晚上會被凍醒。他説:“總書記關心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現在我們告別了‘板夾泥’房,想邀請他到新家坐坐。”

不僅郭永財難以忘記,林區人也將銘記。2014年1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邊陲的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林業職工群眾,他在郭永財家中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情況,並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林業工人為國家作出了貢獻,黨和國家不會忘記大家。”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話語,不僅為棚戶區的居民帶來了溫暖與關懷,更給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帶來了信心和力量。

2014年,郭永財一家告別居住了幾十年的“板夾泥”房,搬進了新居。現在,老郭一家已經在敞亮的樓房裏度過了8個春節。

為了把溫暖送到更多的棚戶區居民心坎上,森工集團黨委、森工集團將棚戶區改造任務作為“一號民生工程”,舉全林區之力,重點部署、重點督辦、重點推進,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林海打響了棚改“攻堅戰”。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共和國林業長子”。1952年,開發建設之初,貫徹“先生産、後生活”和“邊生産、邊建設”的建設方針,使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嚴重。棚改之前,許多職工仍然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建公助”的板夾泥房屋中,房屋陰暗狹窄,夏天漏雨冬天透風。住房問題成為廣大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並已逐步上升為林區內外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亟待解決。

2008年,在沒有政策、資金支援的情況下,森工集團籌措1700萬元建設資金,在得爾布耳、金河等企業進行了棚戶區改造工程試點。當年新建住房1萬平方米,260多戶林業職工喜遷新居。

2008年第四季度,國家啟動了東北四大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抓住國家政策機遇,以全面改善林區職工居住條件為目標,以關注民生、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以林場撤並、職工移居下山為載體,以林業局局址為核心,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

2009年,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全面拉開帷幕,17個林業局的數千施工大軍開進工地,搶工期、抓進度,同年完成改造面積60.2萬平方米。

2014年,棚戶區改造工程開工建設35333戶,已基本建成14236戶,交付入住1.2萬餘戶。

2015年1月,經過兩輪的搖號抓鬮,林區6630戶棚戶區居民拿到棚戶區改造異地建設牙克石二期、海拉爾一期新房鑰匙,告別住了幾十年的“板夾泥”房,搬入牙克石、海拉爾,享受現代都市生活。16萬戶林業職工因棚改工程受益。

森工集團結合棚改工程實施了生態移居工程,將124個建制林場的居民整合撤並,對保留居民的36個中心林場進行標準化建設,5.22萬戶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職工居民搬出大山,圓了安居夢。這一舉措放大了林業棚戶區改造工程效益,讓久居深山的職工群眾生活品質有了質的飛躍。同時,深山遠山搬遷擴大了林區腹地無人區面積,減少了森林腹地的人為干擾和火災隱患,降低了森林資源管護成本,恢復造林地8.4萬多畝,森林資源生活消耗大幅降低,每年可減少森林資源蓄積消耗近3萬立方米,生態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長期以來,森工集團黨委、森工集團把解困脫困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林區構建起“黨委領導、行政主導、工會牽頭、部門負責、各方參與”的林區困難職工解困脫困長效工作責任機制,以森工集團工會為龍頭,所屬森工公司工會、幫扶中心為支撐,二級幫扶站點為前沿的“全面覆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橫向協作”的三級幫扶工作網路體系,搭建了救助、維權和服務為一體的幫扶救助工作平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幸福宜居的“慢生活”林業小鎮(攝影:李浩)

森工集團工會認真落實“四個一批”和“點對點”幫扶計劃等措施,建立了困難職工聯繫卡,將困難職工的聯繫人統一確定為基層單位工會主席,行政領導為幫扶責任人。按照“一戶一檔、一戶一計劃、一戶一措施”的要求,積極走訪入戶進行調研,及時掌握新增和脫困情況,將點對點幫扶記錄及臺賬匯總、編製成冊並存檔,採取精準幫扶措施,積極整合運用各方資源,健全工會常態化幫扶機制,做到網格化管理,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據統計,“十三五”時期林區共籌集送溫暖、日常救助等幫扶資金4578萬元,幫扶各類困難職工5.7萬人次。深入開展領導幹部“一助一”、“多助一”活動。

森工集團還開展“春送崗位”,舉辦職工技能培訓班,增強困難職工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夏送清涼”,慰問生産、基層一線和戶外工作者,發放涼蓆、涼帽、涼枕等防暑降溫用品;“十三五”期間籌集“秋送助學”助學資金近1155萬元,使3831名困難學生通過資助圓了大學夢;“冬送溫暖”,每年冬天組織患慢性病職工進行溫泉療休養。“三八”節走訪慰問困難女職工……林區各級工會深入開展“服務職工、精準救助”主題解困脫困系列活動,採取送政策、送醫療、送助學、送物資、送資金等多種幫扶措施,做到區別情況、因戶施助、分類幫扶、標本兼治、注重實效,努力實現了“全覆蓋、不遺漏”的工作目標,真正把解困脫困工作做成了暖人心、聚人心的“民心工程”。

森工集團重點加強林區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對林區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進行全面走訪調研,嚴格規定幫扶中心建設標準、完善制度措施、規範工作流程,在各項資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嚴格按照相關政策執行。目前,林區有標準化幫扶中心23個,一站式幫扶大廳面積1427.3平方米,配備幫扶中心專兼職工作人員83人,實現了組織體系化、工作資訊化、管理規範化、服務人性化、工作制度化“五化”建設。

與此同時,森工集團工會在林區建設場科級標準化二級幫扶站188個,使職工“有困難找工會”的要求得到具體落實,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已經成為工會服務大局、聯繫職工、幫扶維權的重要陣地和窗口。

精準施策,注重項目幫扶和智力幫扶,把“輸血”解困變為“造血”脫困。森工集團工會圍繞林區“1+N”綠色生態産業發展體系的總思路,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林下資源採集、旅遊産業等,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群眾走發展家庭經濟的勤勞致富之路。

阿龍山森工公司阿烏尼林場黨總支書記劉超牽頭,對原冷庫房屋、設施進行修繕,對原報廢設備進行改造更換。冷庫現有面積400平方米,經營範圍主要以收購藍莓、紅豆為主,野果年吞吐量在200余噸左右。冷庫投入使用後,2016年—2020年,阿龍山森工公司工會重點對這個單位的職工進行貸款扶持,累計貸款金額達210萬元,職工以入股形式先後投入資金達100余萬元,實現産值500余萬元,扶持困難職工戶數達到29戶,脫貧21戶,帶動就業16人。

……

制定詳細的扶持計劃、措施、方案,由原來的生活救濟型向生産自救型轉變,由原來的送錢、送物向送項目、送資訊、送技術、送政策轉變。森工集團工會不斷創新扶貧方式,建立技術服務體系,除採取集中或基地現場指導等方式抓好技術培訓外,還為經濟戶購買書籍、光碟等技術資料。此外,各級工會還採取“訂單培訓”的方式,舉辦了母嬰護理、養老護理、蒙古族刺繡、烹飪、月嫂、雪雕等一系列熱門實用的培訓項目,幫助困難職工掌握增收致富技能。

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群眾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産業走,産業跟著市場走。“十三五”期間,森工集團工會下發家庭經濟貸款4358萬元,扶持家庭經濟戶4545戶,脫貧865人,選樹創業帶頭人472人,帶動就業3122人,使發展家庭經濟,真正成為停伐後職工轉崗分流,實現困難職工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堅持政策性安置轉業軍人。2021年以來,又先後招錄510名大學生加入綠色事業的行列,為大興安嶺增添了新鮮血液和青春躍動的底色。連續多年為職工增長工資,在崗職工年均工資超過7萬元。暢通縱貫林區的“嶺業大通道”和2600多公里的連接林場路、經濟節點路,串連起山裏山外的世界。

不負時代之召,不負人民之望,不負青山之托。跨度70載烙印當年,內蒙古大興安嶺用萬頃碧波支援了國家經濟發展建設,創造了萬千棟樑出林海的奇跡。三代林業人艱苦奮鬥,從林木砍伐到停伐轉型,成就了護林植綠築脊梁的偉業。如今,內蒙古大興安嶺依舊用奔涌的綠色向世人展示她完美的容顏,長木蒼翠,白雲橫飄,莽茫林海,雲卷雲消,林果飄香……從“增綠”到“守綠”,一項項務實有力的舉措落地生根,一場場大規模的生態建設持續推進,一幅幅生動的綠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更需接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