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以綠為底傳承“草原味道”繪就奶業振興新畫卷

發佈時間:2022-08-08 19:21:30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好草好牛出好奶,好生態帶來好味道。

暖陽普照,尋味牧家小院,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特潤奶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生産車間裏,瀰漫著奶茶、奶豆腐、奶皮子的濃郁香味。

“來口剛出鍋的奶豆腐吧!”身著白大褂的合作社老闆娘金花熱情地為遊客端上了一盆剛出鍋的奶豆腐,乳黃色的奶豆腐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兒,遊客咂吧著嘴,感嘆好生態帶來的好味道。烏蘭毛都草原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屬丘陵山地草原,是世界上少有的無污染的原生態草原,好草好牛出好奶,這一方豐饒的水土滋潤著當地奶製品産業的發展。 

金花是從小在牧區吃著奶食品長大的,兒時的記憶裏,每天清晨都會有額吉(母親)親手熬製的奶茶搭配著奶豆腐、奶皮子擺上餐桌,對於金花來説,傳統奶食品味道是回憶,更是額吉的愛。

長大後,金花繼承了額吉精湛的手藝和製作醇正、味美、飄香奶製品的“秘訣”,那就是天然純凈的奶源配上精良用心的製作手法,人人都對她做的奶製品讚不絕口。2016年開始,金花相繼參加了多次民族傳統奶食品製作大賽,連續四年獲獎,這讓金花更加堅定了要帶著傳統奶製品“走出去”的決心。

2020年,金花註冊成立的科右前旗特潤奶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依託烏蘭毛都杭蓋草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生産製作出來的“查幹伊德”(蒙古語,意為白食、奶製品),味道醇正,深受消費者青睞。從最初賣給街坊四鄰,到如今乘旅遊的東風,特潤奶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的奶製品從單一的奶豆腐、奶皮子發展為奶糖、黃油渣子、千層奶皮子等15個品種,每日用奶量最高可達900斤,年産奶豆腐3.65噸、奶皮子3650張,每年凈收入30余萬元。

“牛奶真是寶,可以做奶豆腐、奶皮子、黃油,就連熬出來的殘渣也可以做奶糖,一點不浪費。”金花對奶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為推動扶持奶製品加工産業,讓“草原味道”傳承下去,科右前旗政府投入了135萬元扶貧資金、30萬元“京蒙幫扶”資金,加上金花自籌的25萬元,建起了450平方米的廠房,原料間、發酵間、奶皮子間、奶豆腐間、晾曬間、包裝間一應俱全,傳統的工藝、現代的生産加工設備讓傳統奶製品産業煥發出新活力。現如今,草原上的奶製品已經成為了人們刻在骨子裏的記憶,咀嚼在舌尖上的美食。

守好生態“聚寶盆”,蒼茫草原綠生金。在科右前旗,草原上不僅有乳香四溢的奶製品,還有“蒙古八珍”之一,被稱為“元玉漿”的酸馬奶。在桃合木蘇木烏申一合嘎查,興安盟藍斑人酸馬奶産業基地與茫茫草原遙相呼應。1.2萬畝草場上,200匹馬悠閒吃草、定時擠奶,鮮奶無菌運輸到酸馬奶産業基地,經過原奶檢驗、冷卻貯藏、過濾、預熱、均質、殺菌、發酵、暫存、包裝、檢驗到出廠,經過10個步驟,一瓶瓶成品酸馬奶走入市場。

“酸馬奶蒙古語稱‘策格’,營養豐富,可以強身健體,對‘三高’、肺結核、慢性肺炎等有輔助治療效果,供不應求。”説起酸馬奶的功效,那木吉拉滔滔不絕。

那木吉拉是藍斑人酸馬奶産業基地的創始人,也是興安盟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蒙古族“策格”釀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小時候家裏有10匹馬,母親就用傳統方法製作酸馬奶。那木吉拉喝著酸馬奶長大,自小對酸馬奶的功效耳濡目染,發展酸馬奶産業的想法在那木吉拉的頭腦裏逐漸成型。

創業之初,他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技術,引進設備,2017年創立了興安盟第一家生産酸馬奶的産業基地,300平方米的生産車間配有檢測設備、冷鏈運輸車、冷庫、240平方米擠奶廳、小型擠奶設備等基礎設施,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如今的頗具規模,日産鮮馬奶500斤,2021年用奶量40噸,年收入100余萬元,真正從“酸”産業中嘗到了甜頭。

2021年,桃合木蘇木烏申一合嘎查採取“合作社+産業戶+散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投入集體經濟150萬元,為酸馬奶産業基地建立了擠奶棚,購買了檢測設備和60匹馬,項目達産後,年産酸馬奶200噸,年産值達800余萬元,實現純利潤400余萬元。那木吉拉還與通遼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基地向通遼民族大學附屬醫院供應鮮馬奶、酸馬奶,用於蒙醫藥製作和酸馬奶療法,擴大了規模、樹立了品牌,擦亮了草原嶄新的産業名片。

科右前旗奶製品加工小作坊從“星星之火”發展為現如今的近30家,年用奶量1200噸,産值近1000萬元。從草原到城區,從小作坊到經營店,從牧區到旅遊景點,家家有品牌、戶戶有特色,科右前旗深入實施奶業振興戰略,民族傳統奶製品産業以綠為底,走出“深閨”,繪就出一幅民族傳統奶業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