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來襲 全球乾旱生態系統研究有了路線圖

發佈時間:2021-03-30 09:25:00丨來源:科技日報丨作者:陸成寬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乾旱區的生態系統類型主要包括稀疏草原、灌叢、草地和荒漠等,由於缺水而受到較強的水分脅迫,乾旱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對極端氣候事件和人類活動干擾極為敏感,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生計的可持續性帶來很多挑戰。

“近期,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的大範圍沙塵暴起源於乾旱區,全球乾旱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然而,乾旱生態系統的研究基礎較為薄弱,對乾旱區開展系統全面的監測、評估與管理正當其時。”

3月29日,在全球乾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Global-DEP)項目成果發佈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強調了開展乾旱生態系統研究的重要意義,並代表研究團隊發佈了《全球乾旱生態系統科學計劃》中文版,報告了全球乾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目標、任務和路線圖。

乾旱區佔到地球陸地面積的41%,支撐著全球約40%的人口,擁有全球約1/3的生物多樣性熱點,為28%的瀕危物種提供了棲息地。乾旱區的生態系統類型主要包括稀疏草原、灌叢、草地和荒漠等,由於缺水而受到較強的水分脅迫,乾旱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對極端氣候事件和人類活動干擾極為敏感,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生計的可持續性帶來很多挑戰。

“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乾旱區常見的缺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環境問題,與減貧、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等社會經濟問題存在密切聯繫。”傅伯傑強調。

在中國科學院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專項的支援下,我國學者牽頭髮起了全球乾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該大科學計劃旨在推動全球有關乾旱社會—生態系統的協作研究,集中全球研究人員、從業者和決策者的智慧,制定一個為乾旱生態系統管理和可持續生計提供支援的科學計劃,並制定一個為項目實施尋求資金的行動計劃。

“經過3年多的研究和實地調研,我們率先制定了全球乾旱生態系統科學計劃的總體目標、研究主題、重點問題以及組織架構,為全球乾旱區的研究與管理提供長期路線圖和合作平臺。”傅伯傑説。

目前,國內外科學家已合作開展了前期研究,初步制定了全球乾旱區觀測與研究的基本變數,針對各地乾旱區生態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典型問題開展了案例研究,如中國黃土高原的植被恢復、美國中部大平原的緊急乾旱事件、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自然資源管理、地中海地區的植被動態等,提出了在不同尺度上加強乾旱區社會—生態系統治理的思路和對策。

傅伯傑表示,全球乾旱生態系統國際大科學計劃未來將通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等合作渠道,在全球不同乾旱地區開展更深入的科學研究與政策對話,建立比較完整的乾旱區科學數據庫與管理案例庫,為全球科研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民眾提供資訊和技術支援,為在全球乾旱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