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上新詩話“山水林田湖草沙”

發佈時間:2021-03-22 09:58:09丨來源:《瞭望》新聞週刊丨作者:殷耀 張雲龍 于嘉 朱文哲丨責任編輯: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歷史上改道形成1.8萬平方公里的烏梁素海流域。烏梁素海承擔著調節黃河水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氣候等重要功能,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

  ◇烏梁素海問題在水裏,根源在岸上,需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流域全要素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黃河幾字彎地區加大流域濕地保護和沿黃生態走廊建設力度,讓黃河更加安瀾

2018年8月9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一位農民在觀察葵花的生長情(攝影:彭源)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橫亙于內蒙古中西部的陰山山脈一帶,自古水草豐美。陰山南麓廣大平原被黃河滋養,充滿生機。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歷史上改道形成1.8萬平方公里的烏梁素海流域。烏梁素海承擔著調節黃河水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區域氣候等重要功能,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

  但長期以來,由於農田退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烏梁素海,加之生態補水不足,烏梁素海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湖區面積大幅縮減。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烏梁素海的治理,成為制約巴彥淖爾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

  為有效解決問題,位於黃河幾字彎上的內蒙古有關盟市修復林草田園、治理河湖沙漠,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巴彥淖爾近幾年以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向生態優先、綠色高品質發展加速邁進,為中國北方保護和修復生態探出一條新路。

  湖泊治理:岸上找法子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説,烏梁素海問題在水裏,根源在岸上,必須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流域全要素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才能徹底消除生態隱患,為河套灌區現代農牧業高品質發展創造條件,為保障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近幾年,巴彥淖爾市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整體佈局的思路,編制烏梁素海全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以及礦山、林業、草原、沙漠等專項治理規劃,推進重點區域生態治理。

  當地農民曾為追求作物産量長期過量施肥,成為土壤和湖泊面源污染的主因。2018年起,該市通過獎補激勵、農技推廣等手段,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控”行動。

  “沒想到少用化肥還能領到農資補貼。”杭錦後旗三道橋鎮和平村農民吳喜茂説,為響應控肥政策,他給自家耕地測土配方,調整化肥用量,一年還能免費得到8噸有機肥和3卷國標地膜。

  臨河區新豐村農民金海告訴記者,請農技員取土配肥後,每畝地少施肥料10多公斤。“土壤板結減輕了,種出來的葵花籽色澤也比以前好了,每畝地還少花20多元化肥錢。”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劉雙平説,通過測土配方、改變施肥方式,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對減輕面源污染起到顯著效果。

  “四控”行動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質,又促進了農産品品質提升。當地還搶抓機遇,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國家試點工程,推進點源、面源、內源治理,開展礦山和草原生態修復,探索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保護修復的新模式、新路徑、新做法。

  如今,巴彥淖爾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烏梁素海水質總體穩定在Ⅴ類、局部達到Ⅳ類。

  防沙治沙:牽住生態惡化的“牛鼻子”

站在黃河幾字彎西北側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只見黃河繞城而過、良田鬱鬱蔥蔥。梭梭林、中藥材等沙生植物給沙海披上綠裝,萬畝葵園把黃河沿岸點綴得生機盎然。

  很難想像,這裡多年前曾長期遭受烏蘭布和沙漠襲擾。磴口縣有民諺雲:“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

  黃河從青海、甘肅、寧夏進入內蒙古後,便遇到烏蘭布和沙漠。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

  為牽住生態惡化的“牛鼻子”,黃河幾字彎兩岸6個盟市防沙治沙,著力築牢沿黃生態屏障。

  20世紀50年代起,巴彥淖爾廣大幹部群眾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起一條長154公里、寬100米至300米的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帶,有效阻止沙漠東移,保護河套平原。

  磴口縣一年接著一年幹,綠色逐漸增多,生態日益變好。磴口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韓應聯説,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19.2%提高到2020年的20.6%,沙塵暴等異常天氣明顯減少,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由多年前的7000萬噸減少到不足1000萬噸。

  2019年8月,巴彥淖爾邀請以色列考察組考察洽談合作事宜,中國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態産業園項目迅速落地。2020年,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區被生態環境部列入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巴彥淖爾成為防沙治沙用沙的標桿示範城市之一。

  當前,中國—以色列(巴彥淖爾)現代農業産業園正加快推進,成為全國首個同步引進以色列防沙治沙整合技術和以色列現代農業産業集群的城市,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可推廣的“巴彥淖爾經驗”。

  作為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最長的地區,鄂爾多斯市採取多方投入參與的修復建設模式,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度“雙提高”,入黃泥沙量由過去每年1億多噸減少到5000萬噸左右。

  包頭、呼和浩特等地加大黃河流域濕地保護和沿黃生態走廊建設力度,讓黃河更加安瀾。

  用科學守護綠意

走進巴彥淖爾城市鄉間,建築整齊、綠樹環繞、小溪潺潺,一幅幅生態美、百姓富、鄉愁濃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黨的十九大以來,巴彥淖爾提出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並建立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給當地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智慧大腦”。

  盛夏季節,在五原縣塔爾湖鎮聯豐村三組,田野上綠樹蔥蘢,大棚裏甜瓜飄香。聯豐村做足“田園”這篇文章,引進農業公司,集中流轉土地4500畝,建設溫室大棚1500多棟,帶動農民發展綠色有機高端果蔬。

  “大棚裏的‘白梨脆’香瓜6月初上市,每公斤賣10多元錢,畝均收入1.4萬元。緊接著可以種植番茄,很受企業歡迎,訂單價格每公斤將近1元。”村黨支部書記張文軍説,村裏還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後隨坡就勢補種草木,在綠化土地的同時,田園被打造得更像公園。

  當前,巴彥淖爾建成29個田園綜合體和128個農牧業示範園區,70%的耕地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8.5%,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27.7%,被評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

  作為半乾旱地區,呼和浩特市為保護難得的綠色,自2012年起引進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探索“人工干預+自我修復”生態迴圈模式修復這片城中草原——敕勒川。

  蒙草公司品牌負責人陳睿玨説,科研團隊先通過坐標點、歷史資料和大數據技術,結合實地調研,給出最適宜的鄉土植物配置和技術方案。科研團隊還採用人工撒播和機械噴播相結合的方法播種,並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修復治理,最大限度再現原生典型草原生態情景。

  經過2年多修復,荒灘變草原,植物恢復到50多種,獾子、狐狸、野兔等動物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系統逐漸恢復,草原生態風光得以重現。特別是2016年以來,敕勒川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穩定,依靠自然降水即可自我繁衍。

     (作者:殷耀 張雲龍 于嘉 朱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