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畜牧業走向現代畜牧業 千年牧道見證轉場新變

發佈時間:2021-03-22 11:40:28丨來源:新疆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伴隨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一條條的轉場路會發生更多變化,帶給牧民的將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3月20日9時,呵氣成霜,吆喝聲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阿合牙孜冬牧場傳出。薩爾闊布鄉蘇吾克托海村牧民努爾克力德·塔力甫打開羊圈柵欄,150隻羊蜂擁而出。努爾克力德確認沒有遺漏後,翻身開工,趕著羊群向春牧場出發了。

在白雪尚未消融的伊犁河谷,百萬牛羊的大遷徙正在多個縣進行。路還是原來那條路,但已不見攜家帶口、載滿氈房和生活用具的駝隊,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族牧民的轉場生活,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

連日來,昭蘇縣牧民趕著牲畜從天山深處的阿合牙孜冬牧場轉向春牧場(攝于3月15日,攝影:李文武)

滄桑牧道展新顏

“早一點出發,第二天上午就能走出阿合牙孜溝口。”努爾克力德説。

近幾年,不少牧民不再親自放牧,而是以代牧的方式讓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時間能外出打工、創業等。努爾克力德邊走邊盤算著,一隻羊有15元代牧費,一年下來代牧100隻羊自己能多賺1500元,他也準備加入代牧的隊伍。

昭蘇縣今年有50萬頭(只)牲畜要從冬牧場轉到春牧場。阿合牙孜冬牧場有100多萬畝的天然高原草場,是該縣最大的冬牧場,海拔在3000米左右。每年11月初,全縣6個鄉鎮場的500多戶牧民會趕著牲畜進入這裡過冬,直到第二年3月初才轉去春牧場。眼下,這兒的547戶牧民正在帶著22萬多頭(只)牲畜轉場。

途中,每當遇到其他趕著牛羊轉場的牧民,努爾克力德會主動讓路。

阿合牙孜冬牧場的海拔落差超過1500米。有的牧民是從海拔3000米左右處趕著牲畜下山,山路跌宕起伏,他們出發的時間更早,一路小心翼翼,直到走上平坦的柏油路牧道才會松一口氣。

“牧道是牧民多年來走出來的。”努爾克力德説,以前的牧道是條土路,春季非常泥濘,有些地方最窄處只有三四米,極易發生墜石、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2019年,昭蘇縣政府修繕了阿合牙孜冬牧場通往溝口的113公里牧道,土路變成砂石路和柏油路,還避過了很多危險地帶,實在避不過去的地方,或是修建跨河橋,或是給大山穿上鐵絲防護網。提及千百年來走的牧道發生的這麼多變化,一直以放牧為生的努爾克力德説:趕上好時代了!

轉場路上牧業變

從3月13日起,霍城縣12.48萬頭(只)牲畜開始通過專用牧道大量轉場,有些離春牧場遠的牧民要走五六天。一路風雪中,牧民們感受到的最大溫暖莫過於當地政府為轉場建設的6個轉机點,這些轉机點為牧民和牲畜提供免費飲食、休息營地和醫療救助。

霍城縣江巴斯溝轉場指揮部是其中之一。它位於果子溝牧道途中,距離清水河鎮約50公里,能為3000隻羊提供飼草料補給,是伊寧市、霍城縣牧民轉場的必經之路。

3月20日下午,屋外,300多只疲憊的羊補充過飼草料後在圈內休息。屋內,爐火正旺,霍城縣清水河鎮可克達拉村牧民賽力克·薩特巴勒德大口吃著抓飯,吃完他還要繼續趕路。

“以前轉場時牧民和牲畜都受罪,途經果子溝,牛羊會與車爭道,安全是個大問題。現在政府修了轉場通道,不僅牲畜損失減少了,還比過去提早四五個小時到達江巴斯溝補給點,我們也能沿途得到休息,真是太好了!”賽力克説。

就在同一時間,努爾克力德趕著羊群已經跋涉了近20公里路。這一路,他不時會遇上忙於轉場的貨車。“機械化轉場一隻羊要收15元,我家離春牧場近,沒必要多花錢。”話雖這麼説,努爾克力德還是讓親戚開車,把妻子和即將生産的母羊、弱小的羊羔提早一天送到了春牧場。

轉場路上,已看不見騎在馬背上的婦女。“她們不是在定居點照顧老人孩子、務工掙錢,就是乘車轉場,我們牧民拖家帶口轉場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啦。”努爾克力德自豪地説。

天色漸晚,努爾克力德把休息點選在了牧道不遠處葉爾哈那提·唐恩斯的家。葉爾哈那提是阿合牙孜溝裏18位草原巡護員之一,他的工作是常年督促牧民按核定數量放牧、巡查草原火患和蒐集報送草原鼠蟲害資訊,同時給轉場牧民提供幫助。

昭蘇縣有845萬畝草場,即便“天生麗質”,如果沒有後天呵護,也很難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昭蘇縣通過實施牧民搬遷、圍欄禁牧、草原修復治理、水源涵養區保護等工作,使草場退化勢頭得到了一定遏制,全縣草場生物災害發生數量和面積明顯下降。

“最大的變化是草場的草多了、高了,牧民能夠儲備更多的冬草,牲畜吃得好,自然長得好。另外,野生動物也多了。”葉爾哈那提為當地的生態變化而驕傲。

春牧場中見生機

披著柔媚的春光,踩著鬆軟的泥土,看著冒尖的青草,就連待産的母羊都撒歡兒地小跑起來。

特克斯縣724戶牧民,已日夜不歇趕著12萬頭(只)牲畜翻山越嶺完成轉場。3月18日,在特克斯縣喀拉托海鎮的春牧場,比牧民忙碌的是鄉鎮農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早在牧民到來前就等待於此,做完人畜防疫消殺工作,又忙著幫牧民接生春羔。新生的幾隻羊羔很健康,沒多一會就能站起來,這讓牧民們開心不已。

“這批羊羔健康長大,能換成良種犢牛,放到山下讓住在定居點的媳婦飼養。”看著剛産的小羊羔,牧民阿依登·托列巴依算了筆賬,現在,養一頭牛相當於養10隻羊的經濟效益,良種犢牛與土種犢牛之間的價格最少差2000元,一頭好的成年良種母牛頂得上兩頭土種母牛價格。

3月20日,經過兩到三天的跋涉,霍城縣大西溝鄉、蘆草溝鎮、薩爾布拉克鎮等5個鄉鎮的258戶牧民帶著70543頭(只)牲畜陸續抵達了春牧場。霍城縣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給羊做防疫工作的同時,在羊耳朵上植入了一個小小的晶片。這個晶片功能強大,只要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會顯示這只羊的生長地、吃過的食物、打過的疫苗等一系列資訊。

而在100公里之外,對於剛幫著弟弟從阿合牙孜溝將牲畜轉到昭蘇縣喀夏加爾鎮森木塔斯村春牧場的努爾開力得·別爾的胡力來説,轉場已經不是他生活中關注的重點。

努爾開力得曾是森木塔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他是村裏的致富“領頭羊”。

“兩年前我就將羊群交給弟弟代牧,我和妻子定居下來,把一部分小畜換成了大畜。”努爾開力得説,“我學會了科學養殖技術,養出來的牛馬收入比在山上放牧高出30%,夏季,我和妻子還經營牧家樂和客棧,又能增收三四萬元。”

如今,隨著定居興牧工程的推進,伊犁河谷越來越多的牧民選擇從四季轉場變成兩季轉場,或是完全定居,他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大變樣。伴隨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一條條的轉場路會發生更多變化,帶給牧民的將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賀江、加孜拉·泥斯拜克,原標題:千年牧道見證轉場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