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這裡的草原讓世界神往 鄭福田答內蒙古旅遊七問

發佈時間:2021-03-09 20:52:35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連續多年就文旅産業發展建言獻策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鄭福田就旅遊領域相關問題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答內蒙古旅遊熱點“七問”。

中國網3月9日訊(記者 王金梅)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一直是旅遊大區,也是眾多國內外遊客嚮往的盛地。2021年全國兩會,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紅色旅遊、冬奧會、冰雪旅遊等成為代表和委員熱議的高頻詞。

連續多年就文旅産業發展建言獻策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鄭福田就旅遊領域相關問題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答內蒙古旅遊熱點“七問”。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鄭福田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

以人民為中心,鄉村旅遊助力農牧民脫貧奔小康

中國網記者:“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遊是一個重要渠道。”請談談,內蒙古旅遊業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鄭福田:旅遊産業鏈長、産業面廣,層次多、方式靈活。鄉村旅遊,可以志智雙扶,開闊農牧民視野,更新思想觀念,改善精神面貌,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旅遊扶貧是一種平等的、有尊嚴的脫貧方式,真正讓貧困群眾有參與感、成就感、尊嚴感。

內蒙古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致力於提高原貧困地區農牧民生活水準、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進而脫貧致富。我們看到,在貧困地區打造一個景區、培育一個鄉村旅遊綜合體項目,會很好地帶動周邊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比如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天驕天駿旅遊區,吸引了周邊大批鄉村人員就業,義勒義利鎮的特色種植園從較低附加值的農業轉變為較高附加值的服務業。

內蒙古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施旅遊産業扶貧,強化了資金投入,加強規劃引領,以標準化引領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出臺指標,加強培訓,深化協作,涌現出一批優秀旅遊扶貧先進個人和典型案例。

“呼倫貝爾號”草原森林旅遊列車賓士在綠水青山之間(來源:呼倫貝爾日報)

不砍樹、禁挖山、少拆房,鄉村旅遊讓人們“記得住鄉愁”

中國網記者:在您看來,內蒙古鄉村旅遊有哪些“短板”需要補?

鄭福田:“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新階段,旅遊業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擴大優質旅遊産品供給,推動鄉村旅遊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綜合效益。

從內蒙古的情況來看,我覺得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提升:做好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堅持創新發展,不斷開發優質鄉村旅遊産品;堅持協調發展,處理好鄉村旅遊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堅持開放發展,開創鄉村旅遊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共用發展,讓鄉村旅遊發展成果人民共用;大力推動鄉村民宿健康發展。

比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打造“環城、依景、沿線”的鄉村旅遊集聚區和高水準鄉村旅遊目的地,其他地區集中培育一批精品鄉村旅遊點和精品鄉村旅遊線路;培育鄉村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新産品,因地制宜發展紅色旅遊、研學旅遊、自駕旅遊;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砍樹、禁挖山、少拆房,注重保護自然生態的原真性,堅決不能破壞鄉村生態環境;通過與農業、畜牧業、文化、科技、體育等融合發展,完善鄉村旅遊産品體系、豐富業態;要讓更多農牧民受益於鄉村旅遊發展,分享旅遊發展紅利;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鄉土民俗文化,發展一批精品鄉村民宿等。

2020年端午節,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的演員們帶著草原文藝精品走進景區(攝影:青丹)

盤活家底,打造品牌,讓紅色資源成為百年黨史最好的講述者

中國網記者:建黨百年之際,紅色旅遊如何更好助力黨史教育? 

鄭福田:紅色旅遊的優勢就在於它不是空洞的説教,而是通過與革命歷史對話,讓人們在休閒娛樂中深入領悟革命精神,汲取政治營養,提升精神境界。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擁有著豐富、鮮活的革命故事題材。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紅色旅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區目前共有A級紅色旅遊景區23家,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的紅色旅遊景區達到8家。

推動內蒙古紅色旅遊發展,增強紅色旅遊教育功能,要加強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充分挖掘黨史內涵,提升紅色旅遊景區品位,要盤活黨史“家底”,推進紅色旅遊産業發展,要打造黨史文化品牌,提升紅色旅遊産業含金量,建設紅色線路,注重人才培養等。

遊客在《大刀進行曲》詞曲作者麥新烈士的塑像前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冷”資源帶動“熱”産業,來內蒙古看最有民族風情的冰雪

中國網記者:內蒙古冰雪旅遊“冷”資源如何變成“熱”産業? 

鄭福田:廣袤的北疆大地,可以説冰雪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來內蒙古,你能看到最有民族風情的冰雪!內蒙古有豐富的冬季旅遊資源,冬奧會籌備的背景下,“3億人上冰雪”的市場需求,結合京呼高鐵開通等契機,將冬季“冷”資源變為“熱”産業,將冰雪運動與節慶活動相結合,拉動冬季旅遊升溫,推動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發展。

呼倫貝爾、滿洲裏、興安盟、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都是大力發展冰雪旅遊的優勢地區。呼倫貝爾冰封時間長達7個月,冬季的大興安嶺、大草原和湖泊都被冰雪覆蓋,銀色的冰雪世界風景獨好;滿洲裏與俄羅斯接壤,冰雪旅遊具備異域風情;興安盟阿爾山雪質好,還有原始溫泉,有利於開展冰雪溫泉旅遊……

為什麼説來內蒙古能看到最有民族風情的冰雪呢?內蒙古聚居著49個民族,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內蒙古將大力發展冬季旅遊與大型節事活動、民風民俗相結合,例如內蒙古冰雪那達慕、滿洲裏中俄蒙國際冰雪節暨美麗使者國際大賽、阿爾山國際冰雪養生節、“中國冷極”品牌等,為冬季旅遊增添了濃厚的民族風情。

以“燃情冰雪 溫情牧歌”為主題的冰雪那達慕已經成為錫林郭勒冬季旅遊的一張名片(來源:錫林郭勒文化旅遊)

“最冬天”的內蒙古,冰雪旅遊可成為冬奧會的“硬核”名片

中國網記者:2022年北京冬奧會臨近,冰雪旅遊有何發展契機?

鄭福田: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全球矚目的盛會,中國的冰雪旅遊、冰雪産業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讓大眾參與高品質的冰雪運動、體驗冰雪文化,推動將體育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借助冬奧會推動新時代文旅融合的載體,實現冰雪旅遊、冰雪産業高品質發展,是內蒙古旅遊工作的重點和目標。

對於內蒙古抓住冰雪運動普及發展的契機打造冰雪品牌、實現産品升級,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加強規劃引導,加快基礎建設,開發特色産品,以節事活動助力冰雪旅遊,加強行銷,營造氛圍。

在冰雪運動、奧林匹克精神、大眾旅遊現代文明影響下,“最冬天”的內蒙古冰雪旅遊挖掘自身文化潛能,展示奧運城市形象,傳播正能量,樹立“中國形象”,可以成為冬奧會的一張“硬核”名片。

小遊客體驗冰雪樂趣(來源: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

7千余公里長城,鐫刻中國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網記者:內蒙古是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省份,內蒙古如何抓住機遇,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鄭福田:內蒙古是長城資源大省,全區調查的長城總長度達7570公里,佔全國長城長度的三分之一,境內長城歷經戰國、秦、西漢、東漢、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9個歷史時期,分佈于全區12個盟市、76個旗縣,在全國範圍內具有長度最長、時代最多、分佈範圍最廣等特點,形成了祖國北方獨具特色的長城歷史文化帶。

內蒙古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注重將長城遺産、文化資源、旅遊資源、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著力打造文旅融合度高、文化標識性強的公共文化空間。打造長城文化展示空間,推動“長城人家”傳統利用區建設,抓好長城價值闡釋研究,開展長城文化主題宣傳活動等。

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突出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促進優質文化旅遊資源一體化開發,以旅遊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使公園建設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用,使長城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鮮活起來。

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的長城(攝影:段憶河)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成為擴大內需“強”引擎

中國網記者:擴大內需戰略下,旅遊消費機遇如何?

鄭福田:“一業興,百業旺。”旅遊業涉及面廣、帶動性強、開放度高,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時期,旅遊業將在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要豐富産品供給,發展大眾旅遊、智慧旅遊,促進文旅融合,強化市場管理。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優化旅遊産品結構、創新旅遊産品供給;強化“科技+旅遊”,推進智慧旅遊景區建設品質和效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內蒙古旅遊品牌;強化市場監管,營造規範有序、安全文明的旅遊市場環境。


充滿草原風情的文創産品(攝影:圖圖)

阿魯科爾沁草原牧民轉場(攝影:張力軍)

萬馬奔騰(攝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