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董恒宇:保護耕地,也勿忘草原

發佈時間:2021-03-05 15:44:41丨來源:人民政協網丨作者:王碩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董恒宇建議,要立草為業,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草業,像重視基本農田一樣重視基本草牧場。

“種子是農牧業發展和生態安全的‘晶片’。我們現在對糧食種業比較重視,但對草種問題關注度還不夠。”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政協副主席董恒宇想替“草原”發發聲。

草原素有“地球皮膚”之稱。我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佔國土總面積的41.7%,其面積是森林、耕地的總和。但廣袤的草原卻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修復退化草原,需要足量的鄉土草品種和高品質的種子作保障。

“我國每年自主繁育草種佔全國用種總需求的比例較小,只能大量依賴進口。進口草品種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適應性差、易患病害,應用範圍有限。”對此,董恒宇很憂慮,“我國是草原大國,如不能及時補上短板,我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挑戰。”

草原的意義不僅在生態環境領域。

據董恒宇介紹,肉奶目前在我國居民餐桌上佔1/3,發展草牧業其實是剛性需求。同時,我國的糧食問題其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每年生産和進口的糧食半數用於養殖飼料,所以從大農業、大糧食概念上講,牧草本身就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大家應該都記得前些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現在國家每年要拿出很多資金對奶産品進行安全抽檢。但這屬於終端檢驗。”董恒宇認為,一定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而源頭就是要發展安全高效的優質生態草産品。

如何保障草種安全和草業發展?董恒宇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要立草為業,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草業,像重視基本農田一樣重視基本草牧場。”董恒宇認為,亟須改變傳統農業觀念,實施“糧經草三元結構”現代化發展模式,將生態草業作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産業結構調整的“調節器”。力爭在“十四五”把牧草列入作物系統,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有條件的地方變“退耕還草”為“退糧還草”,恢復撂荒廢棄農田。

他指出,目前,牧草良種補貼標準與糧補和林業的各種補貼差距較大。建議種草享受與種糧種樹相同的待遇,逐步建立並提高草業各項補貼標準,激發投資種草養畜者的積極性。

第二,要加快本土草種的馴化培育,建設草種質資源庫。“我國本身牧草種質資源其實非常豐富,只是缺乏深入挖掘、系統性培育、廣泛應用。”他呼籲,要深入挖掘鄉土優質高産草種及適應性強的生態修復草種,保護本土種質資源,強化草種標準制定權;在“十四五”把內蒙古建成中國草種質資源庫,建立草種資源價值的評價體系和良種繁育體系。特別要強化生態草業科技創新。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倡導科企融合,制定科研院所、高校成果轉讓機制。

第三,要發揮草原生態功能,建立草原生態補償保護長效機制。

經過多年的持續跟蹤調研,董恒宇認為,目前天然草場在生態逐漸恢復基礎上,政策應該由長期禁牧向階段性禁牧轉變,階段性禁牧向草畜平衡轉變。同時,要改變觀念,重視草坪業在美化城市景觀、凈化城市空氣中的獨特功能。

(原標題:董恒宇委員:保護耕地,也勿忘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