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國情合地情的草種越來越多了”

發佈時間:2021-03-01 17:00:28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皇甫秀玲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目前,“蒙草”已陸續完成生態修復模式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重點在民族種業創新發展和生態修復領域細分市場深耕細作,未來將用生態數據智慧和生命共同體思維做大做強民族草種業。

春節前,記者走進“蒙草”草原鄉土植物館,卻見花海遍地,草木蔥蘢,一派生機盎然景象。花草叢中,呈現著內蒙古各地生態修復後的微縮景觀,讓人領略跨越千里的綠色生態美景。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介紹説,“蒙草”的生態修復,不是看似簡單的種植花草,讓環境變綠變美,而是要對當地的土壤結構、退化狀態、原生物種、局地氣候、降雨量、肥力等進行全面的調查,再選育原生性的野花、野草等鄉土植物,依據草原生態研究數據進行修復改善,甚至要引入蚯蚓、蜜蜂、菌群等,恢復完整的生物鏈條,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共同體。

蒙草種業中心

經過多年實踐積澱,迄今為止,“蒙草”建成了具備國際水準的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小草諾亞方舟)、種質資源“育繁推”一體化應用體系,涵蓋生態修復用種、飼草品種、中草藥品種等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的採集、收儲、研究、馴化、實踐運用、物種保護、生態建設諸多功能。以草為基礎的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廣泛應用於國土整治、城鎮綠化、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多個領域。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蒙草人鍥而不捨地踐行著綠色使命,專注一粒種子一株草。”談及有農業“晶片”之稱的草種業發展,王召明激情滿懷。

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蒙草”時殷殷囑託: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綠化只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

為了走好這條“綠化之路”,7年來,蒙草人依託“鄉土植物種質資源體系”及“大數據技術”,努力做精草種業、完善産學研、抓好育繁推,著力解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規劃治理,盡心竭力描摹著內蒙古靚麗生態底色。

為了給每一塊荒地找到最適宜的種子,蒙草人踏遍了內蒙古、陜西、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重要生態區,收集全國植物種質資源圖文數據資訊6.2萬條;採集有地理標記的植物標本10萬份,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樣本140萬份,實物儲存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1.2萬餘份;引種馴化鄉土植物200余種;此外,還創新研發出幾十種草混合配製而成的生態包,用於播綠草原、治理荒漠、修復礦山、改造廢棄地等,確保了北疆生態修復有種子可用、有植物適用。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如指路明燈鼓舞照亮著“蒙草”前行的腳步,7年來,“蒙草”矢志不渝地堅守生態修復信念,奮發圖強,精準修復被損草原、荒漠、礦山、城郊廢棄地3000余萬畝,從敕勒川草原到烏拉蓋草原、科爾沁沙地,從阿拉善荒漠、巴彥淖爾鹽鹼地到烏海廢棄礦山、白泉山荒山,這些昔日“荒涼、破損”之地披上了綠裝。值得一提的是,生態修復後的敕勒川草原,植物從當初的20余種恢復到了50多種,乾草産量、年固碳量、年釋氧量等關鍵監測數據總體提高近12倍。

王召明説:“我國雖然是植物大國,卻不是鄉土種業強國。用於生態修復和農牧業應用的‘適地適生’種質資源依然匱乏,儘快研發出一批特色農作物種子、鄉土草種、優質牧草草種,建立民族草種業體系,迫在眉睫。有了順國情合地情的特色品種,就不會再被國外品種‘卡脖子’了。”

目前,“蒙草”已陸續完成生態修復模式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重點在民族種業創新發展和生態修復領域細分市場深耕細作,未來將用生態數據智慧和生命共同體思維做大做強民族草種業。用“專注一粒種子一株草”的韌勁兒,不遺餘力踐行好習總書記的殷殷囑託。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準備將關於建立國家特色種業種質資源庫的提案帶到北京。”王召明信心滿懷地説。

(作者:皇甫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