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倡導建立“國家特色種業種質資源庫”

發佈時間:2021-02-20 16:59:29丨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丨作者:高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致力於“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的王召明,將研究鄉土植物、發展特色草種業科技視為人生追求。近30年以採集馴化野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為起點,因地制宜建設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和鄉土植物繁育生産體系。

春節假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的敕勒川草原成為市民的打卡之地。耐寒、耐旱的幹枝梅亭亭玉立,粉白色的小花經霜傲雪,迎風綻放。這是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和他的蒙草團隊從大青山移植馴化野生幹枝梅而來的自然之美。誰能想到,這塊人工草原十幾年前還是砂石之地。

致力於“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的王召明,將研究鄉土植物、發展特色草種業科技視為人生追求。近30年,以採集馴化野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為起點,在全國建立10多個專項種業研究院,因地制宜建設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和鄉土植物繁育生産體系。蒙草“小草諾亞方舟”種質資源庫中,儲存鄉土植物種質資源1.2萬餘份,植物標本近10萬份,土壤樣本近140萬份,生態大數據系統收集全國植物種質資源圖文數據資訊近6.2萬種,為內蒙古草原生物多樣性保存、生態修復、生態産業、草牧業發展等提供種質資源,助力內蒙古建成中國的草種資源庫。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王召明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礦、氣象、土壤、生物資源等生態本底數據,建立起一整套生態指標、指數體系,形成西部地區“生態産業一張圖”,從而找到更加符合生態規律的監測、保護、修復、評價、補償、發展措施,構建更廣域的“人與自然和諧生命共同體”。

去年一年,王召明沿黃河流域調研農、林、草鄉土種質資源的現狀和問題,涉足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王召明説,農業上,沿黃流域特別是西北的“河套”地區,自古就是農作物特産區域,但是缺乏選育保護特色種業,引進外來品種日趨嚴重。林草上,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生態草種稀缺,90%都要依靠進口,林木栽植外調居多。具有生態功能、藥用價值的野生鄉土植物生境退化、多樣性遭破壞,相關品種繁育保護技術落後。

為此王召明提出,建設沿黃流域國家級“農林草鄉土種質資源體系”。一是收集保護沿黃適地原生的“農、林、草”鄉土種子,分區位、分功能、分特點的儲藏標本、數字檢測、延續基因、育繁應用。沿黃流域草場退化、風蝕沙化、土壤鹽漬化等,需要選育當地適生植物可持續的修復保護。二是政府或企業牽頭建設高標準種質資源庫,加強鄉土種質資源的規模化繁育推廣。種質資源庫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備份,保護鄉土種質資源培育良種,打造獨特風味品質的特色品牌農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和優化産業結構。三是建立沿黃種質資源大數據,追根溯源。每一粒種子都是一個區域的符號或品牌,設立種業大數據,為特色種子建檔立卡,形成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王召明説,我國雖然是植物大國,卻不是鄉土種業強國。生態修復用種缺乏,基礎應用的科學研究、育繁推體系、市場化流通,都處在初級階段。鄉土植物的研發和壯大,民族草種業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現代化進程中,有些地區種植了許多進口草坪和引進樹種,綠化效果是有了,但綠化成本過高,養護成本過貴,不適合北方地區乾旱、缺水的地情。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卻種不出一片草原。挖掘、保護、合理利用道地原生物種、藥用植物、生態環境用種等特色種業、特産種業品種,需創新化、鄉土化、資源化和數據化的新模式。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王召明正在積極準備建議報告。報告就建立“國家特色種業種質資源庫”進行論證。王召明在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資源普查時發現,原來各個地方的特色品種大量消失。建議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牽頭,組織建設“國家特色種質資源庫”,把全國各地有特色的種質資源都收集、鑒定、評價、保護起來,形成國家特色種業發展體系。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蒙草董事長王召明:倡導建立“國家特色種業種質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