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草原腹地“放著藏羚羊的牧人”(組圖)

發佈時間:2021-02-19 09:51:21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翟永冠 田金文 格桑朗傑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如今,當遊客從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經過時,不時會和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等“高原精靈”親密邂逅。

今年的藏曆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大年初一,當其他人正沉浸在新春佳節的氛圍中時,羌塘草原上的野生動物保護員次成塔青吃過早飯,親了親女兒石美扎西,跨上摩托車,進入西藏自治區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始了藏曆鐵牛年的第一次巡邏。

“這幾天過年,放鞭炮的人多,得注意草原防火。另外,還要關注藏羚羊冬季生存狀況,所以過年期間就在巡邏中度過了。”次成塔青説。

羌塘草原上的2隻藏羚羊(2021年1月15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翟永冠)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位於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這裡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但卻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草原上風很大,冬季氣溫經常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野保員在巡護前要穿數件保暖內衣和毛衣,還要套上厚厚的羊皮襖等外衣,才能抵禦寒冷。

次成塔青拿著望遠鏡觀察遠方(2021年2月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在巡邏過程中,次成塔青發現了一小群藏羚羊,他特意隔開一段距離,左手掏出望遠鏡小心地觀察,右手拿筆在觀察記錄本上記下發現藏羚羊群的地點、時間,種群的數量及性別等情況。

“入冬的時候是藏羚羊的交配期,公羊為爭奪交配權而打鬥的情況經常發生,我們發現有公羊受傷後就對它包紮救助,如果傷得重還得帶到救助站,等康復了再放生。”次成塔青説。

“現在每天巡護多長時間?”記者問次成塔青。

“也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我們一天走200公里左右,需要7、8個小時,如果遇到野生動物需要救助,就不回家了,睡帳篷或者到救助站過夜。”次成塔青説,有時接到重大巡護任務時,一天得走400多公里路。

次成塔青和黑頸鶴合影(2020年6月攝,受訪者供圖)

現年33歲的次成塔青,已經當了12年野保員,微信名字就叫“放著藏羚羊的牧人”。他説,自己天生就和野生動物親近,可以非常容易地辨別幾十種鳥類,也可以在數公里外敏銳地發現野生動物的行跡。在他的手背上,記者看到有一處貫穿傷。次成塔青回憶説,這是幾年前被一隻雪豹咬的,他在救助一隻小雪豹時不小心被咬傷。“雪豹太愛我了,這是它的吻。”

野保員們合影(2020年12月攝,受訪者供圖)

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扎縣,像次成塔青這樣的野保員共有42名。為了更好保護野生動物,2015年西藏自治區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實行“局、分局、站、點”四級管理體制,推行網格化保護,建立了2個管理分局、73個管理站,目前已有780名牧民成為專業管護員。

將全區約50%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後,西藏自治區內一些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得到明顯恢復。截至目前,西藏野牦牛數量達4萬多頭,比2003年增加了約2.5萬頭;藏羚羊數量由5萬隻增加到超過20萬隻,藏野驢由5萬頭增加到約9萬頭,棕熊、狼、沙狐等野生動物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藏野驢(2021年2月3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牦牛(2021年1月1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如今,當遊客從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緣經過時,不時會和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等“高原精靈”親密邂逅。

“現在保護力度很大,野生動物數量增長很快,人和野生動物在草原上和諧共存。”次成塔青説,“我女兒現在年齡還小,但已經認識很多種類的野生動物了。我們這一代人好好保護,等女兒長大了還可以繼續跟野生動物做朋友。”

(原標題:“放著藏羚羊的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