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年的艱苦奮鬥,832個貧困縣全部“清零”,取得了令世界為之驚嘆的重大成就。
在這其中,生態環境部以生態文明理念勾勒出精準扶貧的藍圖,不僅消除了絕對貧困,減緩了貧困地區對於生態環境的壓力,而且推動了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今天,脫貧的鄉親們從危舊土房搬進了敞亮的新居,在日光溫室大棚裏收穫著不斷茬的瓜果蔬菜,各項扶貧政策讓村莊舊貌換新顏。走在致富路上,脫貧戶正盤算過上更紅火的日子。
一場精心部署的攻堅戰
2020年2月,河北省圍場縣、隆化縣順利脫貧摘帽,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兩縣的貧困發生率分別由2016年的14.6%、23.3%下降至2019年的0.35%、0.39%。2020年4月,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將生態環境部2019年定點扶貧工作成效評價為“好”。一連串成績的背後,是生態環境部“一竿子插到底”的主動擔當。
回顧5年攻堅路,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精準脫貧,共召開15次部黨組會、部長專題會和22次現場推進會。“在脫貧攻堅和環境保護工作中,要突出重點,瞄準貧困戶、貧困村、扶貧項目和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等,整合資源,一步一個腳印,一件事接一件事辦,務求取得實效。”生態環境部對此做出了具體要求。
《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和《生態環境部定點扶貧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這兩份重要文件,是5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實施行業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的方向性和綱領性文件。
在組織架構上,頂格配置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擔任組長,其他部領導班子成員任副組長。部黨組成員曾多次到河北省圍場縣和隆化縣開展定點扶貧調研工作,僅2020年,就召開4次現場推進會。
2016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系統共派出2000余人次,深入河北省圍場縣、隆化縣開展定點幫扶。組建13個扶貧工作小組,結對幫扶圍場、隆化兩縣87個貧困村,並先後選派10名幹部赴承德市及圍場縣、隆化縣挂職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精心組織、嚴密部署下,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02億元,引進幫扶資金4.86億元,購買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産品3200余萬元。不僅促進補齊“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短板,同時,培育壯大扶貧産業,助力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
生態扶貧讓脫貧底色更亮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脫貧的必然路徑。要把脫貧攻堅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脫貧攻堅的好路子,也是生態建設的好路子。
美好生活遠不止吃飽穿暖。為打造“秀美村莊”,生態環境部多次選派專家現場指導,結合貧困村實際情況,提出以污水、垃圾、糞污治理為重點,分步構建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體系的環境治理思路。
海字村是生態環境部與定點扶貧縣共建的七個生態環保扶貧示範村之一,村裏先後建成3個200平方米儲糞池、兩套污水處理一體化處理設備,增加糞污收集儲存能力近800立方米,提升污水日處理能力20 噸。從此,村民口中“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景象一去不復返。
在海岱溝村,村民用上了潔凈型煤。據統計,全村冬季取暖用煤量節省了20%,燃煤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每年減少貧困戶近1000元冬季取暖燃煤開支。
依託生態扶貧,生態環境治理明顯改善。圍場縣、隆化縣地表水Ⅲ類或優於Ⅲ類達標率分別從2017年的50%、66.7%提升到2019年的71.4%、83.3%,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分別從2017年的81.1%、76.7%提高到2019年的84.1%、84.3%。
隨著生態環境逐漸變好,村民的思想也慢慢發生著變化。小廟子村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試點村,自實施垃圾分類減量化工程以來,每家每戶養成的“兩分法”垃圾分類習慣,讓垃圾清運量減少了20%。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快推進鄉村綠色轉型發展,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匯聚資本、技術、人才、項目等發展要素,強化污染源頭減量和管控、生産過程的迴圈使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培育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鄉村綠色發展,推動實現“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
綠色扶貧讓脫貧成色更足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是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對於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燕山—太行山區,實施産業扶貧,成為攻堅路上的決勝之錘。
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扶貧工作組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的綠色産業。實現綠色脫貧的八頃村在流轉的土地上種植加工金蓮花、富硒馬鈴薯、玫瓏瓜等農産品。這些産品不僅成為扶貧農産品中的“搶手貨”,而且成為當地的生態産品“新名片”。
産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場縣“一企連三産、一林生四財、一地生四金、一業配多策”的生態扶貧模式,將提高脫貧成效的可持續,實現“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據了解,採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助貧機制,累計帶動3.7萬餘名貧困戶脫貧增收。
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在山林地種植有機綠色林果、在現有耕地發展有機綠色果蔬,隆化縣扭轉了農作物單一的窘境。以團瓢村為例,扶貧工作組為當地引入龍頭企業,搭建冷棚,發展有機果蔬産業,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初步計算,平均售價在40元/公斤的有機果蔬,年産值達2400萬元,相比傳統的大棚種植,效益提高近50%。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迎接新生活的起點。摘掉貧困帽的鄉親們,燃起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熱情。“有不少村民多次到村委會打聽政策,琢磨著將自家院子改成民宿。”廟子溝村幹部介紹,村裏具備遊客接待能力的民宿已增至十余家。2019年“國慶”期間,共接待遊客460多人次,實現收入1.5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