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發佈時間:2021-01-13 10:45:42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裏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拼版照片,2017年9月13日攝,攝影:劉東君)

至今,科考工作已經取得系列成果:

——首次在墨脫髮現苦苣苔科植物。在納木錯地區發現了死亡的香柏植株和部分殘留莖幹,重建了我國迄今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1479年—2015年,總長537年)。

——首次較為準確地估算出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冰物候和蒸發量結果,即青藏高原湖泊每年蒸發的水資源總量大約為517億噸。

——在納木錯水深94.5米的採樣點成功在同一孔位連續鑽進153.44米,獲取了採集率為96%的高品質岩芯,創造了我國湖泊岩芯鑽探的新紀錄。

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湖泊科考團隊利用搭建好的水上平臺,計劃鑽取100米深的湖芯,分析研究納木錯地區10到20萬年以來古氣候的演變過程及其機理。圖為2019年7月6日,科研人員駕船推動浮動平臺到指定區域投放錨鏈(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鑫)

——初步估算了“亞洲水塔”冰川、湖泊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為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數據,首次呈現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首次發現裂腹魚類和高原鰍的分佈海拔超過5200米,首次在墨脫髮現燕鳳蝶分佈,初步建成雅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這是在中科院青藏所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站的觀測營地拍攝的“極目一號”浮空器(2019年5月30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據介紹,這些成果不僅將深化對“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科技支撐。

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自治區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説,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將繼續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綜合多學科優勢力量,強化聯合攻關,服務地球“第三極”保護。

(文字記者:田金文,海報拍攝:孫非,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