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典型的貧困村——太仆寺旗寶昌鎮邊墻村,如今搖身變為遠近聞名的度假村、“網紅村”
去年,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7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正式摘掉已經戴了25年的國貧旗“帽子”,“窮地方”這個標簽一去不復返。
今年,僅剩的60戶110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將全部脫貧,在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水準的同時,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京蒙扶貧協作等“良方”不斷鞏固著脫貧成果,一個個村域經濟經歷著孕育和發展。
脫貧了、致富了,即將小康了,這是群眾切身體會到的獲得感,也是面對未來發展、樹立信心的動力源,從“輸血”到“造血”,從幫扶到培養,從補短板到強産業,如今,在內力和外力的雙重作用下,村民們拔窮根的幹勁越來越足,在太仆寺旗的廣袤大地,星羅棋佈的鄉村正經歷著從脫貧摘帽到全面振興的歷史轉折。
激發內力,闖出一條條通向振興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立志是脫貧攻堅的動力之源,説起已經脫貧的寶昌鎮邊墻村,這裡的村民可謂幹勁十足、信心百倍。
土路、土房、土院墻,貧困人口多、沒有産業、貧困發生率高……8年前,邊墻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和發展上的“尾巴村”。
如今駛入邊墻村,穿過古色古香的“城門”,林蔭間的水泥路擴展到村莊的每個角落,濕地公園裏的涼亭、木棧道、草坪,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滑雪場、網紅直播、文化大院……邊墻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度假村、“網紅村”。
説到邊墻村,就不得不提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文成,上任後的第一個春天,邊墻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從那以後,他帶領著村民拉土把過去的廢棄大坑填平後建起了80座大棚,不僅完成了對環境的治理,出租後還為村集體帶來每年16萬元收入。在一個個合作社的帶動下,邊墻村涌現出一批養殖大戶,發展牛羊養殖,有效促進了農牧業增效,同時,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每人平均增收4000多元。
脫貧致富要因地制宜,命運則握在自己手中。整體規劃、項目支援、産業帶動……過去,邊墻村利用合作社經營積累了最早的村域財富,幾年來在王文成的帶動下,全村積極拓寬發展思路,將産業延伸到了特色旅遊業上,利用前幾年高標準的危房改造成果,打造出一座座鄉村民宿,這些成為了邊墻村村民致富的新起點。通過發展特色旅遊鞏固扶貧成果,為鄉村振興打下了産業基礎。如今,邊墻村所有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年每人平均收入由原來的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18000元。
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太仆寺旗不斷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加強扶貧項目績效管理和扶貧資産運營管理,深化嘎查村“三資”管理改革,確保群眾持續受益。目前,所有嘎查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3萬元,73個重點村全部超過20萬元,村域經濟不斷壯大和發展。
産業帶動是推動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也是將貧困群眾參與到脫貧過程中的有效途徑。在太仆寺旗的田間地頭,越來越多的扶貧車間建成投産,其中有熟食加工、服裝、足球縫製、燈籠製作等,而上游企業負責原料、銷路、培訓,寶昌鎮向陽村的編織袋加工車間就是其中一個。
2019年,寶昌鎮向陽村辦起了自己的“工廠”,産業帶動這把“金鑰匙”將25個年邁、弱勞動能力和殘疾貧困戶連結在了一起,農民加工出的編織袋,為企業進行來料加工生産。
村民郭換果一家三口人,前些年在外地打工,租房子、定點上下班、顧不上家務活,一系列問題困擾著他們。去年他們回到村裏,丈夫幹點別的活兒,她在扶貧車間從事扎袋工作,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到3000元,不僅工作輕鬆,還不耽誤家務活。正在採訪的時候,扶貧工作隊的姚振兵來給大夥兒發工資,大家高興地紛紛來領。姚振兵説:“這是8月8日到15日的工資,每次賣完編織袋馬上發工資,這次31名村民領到了共計7864元的薪水。”
足不出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村域經濟的生産中。今年該村的“産業工人”增至44人,年齡最大的超過了70歲。去年年底,利用京蒙幫扶資金,該扶貧車間有了鍋爐房,冬季農閒時也可進行生産。將農村的勞動力在農閒時解放出來,200多平方米的車間成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新高地,今年,向陽村的扶貧車間即將迎來産業革新。
外力和內力共同作用的扶貧,才稱得上精準扶貧。不管是投身種苗繁育基地,還是助力大棚生産,亦或是開發旅遊,扶貧先扶志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而外來項目則使脫貧致富如虎添翼。
借助外力,邁過一道道制約發展的坎兒
黑渠山腳下的黑渠山村,是駱駝山鎮農牧業基礎較好的村,但多年來受制于兩個因素的局限:一是路,二是水。2020年在京蒙扶貧協作的助力下,這兩件村民們翹首以盼的事都得到了解決。
黑渠山村下轄小黑渠山、大黑渠山、鐵匠樓、上三面井及下三面井五個自然組。記者來到村裏時正趕上施工隊開山修路。橫亙在兩個自然組間的山脊被挖通,10米高的豁口成了新通道,60多萬元的扶貧資金解決了多年來這1.5公里的行路難問題。
村支書高俊鎖興奮地説:“大黑渠山這個地方在全村來説是個‘風水寶地’,四面環山、土地肥沃,獨特的小氣候讓這裡冬暖夏涼,本來可以成為農牧業高産區域的大黑渠山,卻一直受制于‘無路可走’,過去是進不好進,出不好出。”交通的不便嚴重制約了大黑渠山自然村的發展,正在路過施工地的村民安志林告訴記者:“修好路對我們村民出行特別方便,過去下雪、下雨出不來,賣糧價錢壓的上不去,路通了我們的生活就方便了。”
在距離村黨群服務中心不遠處的坡地上,新建的一座100平方米的小屋格外顯眼,裏面的大型凈水設備已經投入使用,103.5萬元的京蒙扶貧資金為村裏引來了純凈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中的重金屬含量,惠及四個自然村,解決了本地300余人及800頭(只)牲畜的安全飲水問題。
為了驗證村裏的水質究竟是否得到了改善,記者來到村民馬平家。水龍頭放出的水清清瀝瀝的,馬平告訴記者:“過去燒水,水垢沉澱現象很嚴重,定期就得刮一刮壺底和缸底,現在放出的自來水明顯比過去乾淨了。”
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和中央機關定點幫扶,太仆寺旗已推動形成了“大扶貧格局”新局面。同時,該旗認真落實安全飲水、電力改造、醫療保障、教育補助和社會兜底等政策措施,繼續鞏固提升“3+3”産業帶貧機制帶動效應,推動脫貧成效持續發力。
貧困人口既不笨也不懶,只是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關鍵時刻借外力扶上一把,也就熬過了最難的那道坎兒。
過去在外討生活,現在幹出好生活。楊樹花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京蒙扶貧協作項目落地她所在的寶昌鎮邊墻村,草莓種苗繁育基地拔地而起,守家在地的楊樹花在這裡找到了新工作——大棚管理員。
以就業促脫貧,60多歲的楊樹花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了。她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我在這裡長期務工,4月到9月這個時間段裏,我每天最低能掙到90元,半年的時間差不多小兩萬元錢。裝盤、栽苗、上水、防蟲,每天打理著10個大棚的生産,上個月我家成功脫貧了。從早幹到晚,慢工出細活,我的心氣兒也更足了。”
從2018年京蒙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北京市昌平區就計劃把優勢的種植業“嫁接”到太仆寺旗,特別是草莓種苗,在太仆寺旗經過試驗後,具有成活率高、病蟲害低、生長較茁壯等特點。2019年,借助360萬元的京蒙扶貧資金,草莓種苗繁育基地成功落地邊墻村,當年就有72座大棚拔地而起,200萬株種苗帶動了村裏1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此務工。
通過京蒙扶貧協作,三年來,太仆寺旗838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扶貧幹部、一線教師和醫生通過培訓交流,理論水準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
用情用力,投身一件件光榮使命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向陽村扶貧車間與上游企業的合作出現了斷檔期。為了長遠發展,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商量後決定,利用今年爭取到的125萬元扶貧資金對扶貧車間進行擴建,新建700平方米廠房,從山東省購置切縫一體機、四色印刷折邊機、液壓打包機、收袋機,完善編織袋生産加工的整套生産鏈。
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就近就業,也為了保住扶貧車間這個真正的村域經濟“恒産”,駐村工作隊上半年帶著跑項目。駐村工作隊隊長郜建軍告訴記者:“下一步,産業發展的指揮棒將陸續交給本村的人,今年我們不斷地把一些經驗和工作方法教給他們,並物色和培養懂管理、能銷售、善理財的鄉土人才。”
摘去國貧旗“帽子”的那一刻,全旗20多個責任部門、176個駐村工作隊、1785名幫扶責任人與嘎查村“兩委”班子上下同心、戮力攻堅,帶著感情和責任擔當作為,向脫貧攻堅的最後堡壘發起總攻。今年,太仆寺旗繼續壓實各級幹部責任,實現到村到戶到人精準幫扶,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初夏時節,紅旗鎮紅喜村街道寬敞明亮,院落井然有序,房前屋後乾淨整潔。吃過早飯,劉長兵忙著去照料剛産下不久的牛犢。“今年市場行情好,一頭三個月大的牛犢就能賣13000元。”看到院外走來的人,劉長兵熱情地邀請他進來,“朱書記,快來看看我這頭牛犢怎麼樣。”
劉長兵口中的“朱書記”,名叫朱佔軍。2018年5月,按照組織安排,他被選派到紅旗鎮紅喜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兩年來,朱佔軍和駐村工作隊全面掌握貧困戶的情況,分析致貧原因,做到對貧困戶精準“把脈”,制定了“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通過發展産業、教育資助、醫療救助、勞務輸轉、社保兜底等方式“對症下藥”,確保貧困戶實現穩定持續增收。2018年,紅喜村退出貧困村行列;2019年,包括劉長兵在內的全村123戶貧困戶告別了貧困。
如何保證村民持續增收?這是朱佔軍和駐村工作隊今年以來一直解決的問題。紅喜村作為全國人大機關的定點幫扶村,今年全國人大機關將進行訂單式幫扶,鼓勵村民發展西瓜種植和肉雞養殖,秋天時進行收購。“以‘庭院經濟+企業’發展模式,我們村和兩家企業簽訂了馬鈴薯種植項目合同,並以合同價每斤1元錢的價格回收。經測算,可使有勞動能力的94戶脫貧戶每戶增收3500至4000元。”朱佔軍説表示:“我相信,只要全村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盯著增收致富的目標共同奮鬥,一個綠色生態、鄉風文明、富美安康的新紅喜村就在不遠的前方!”朱佔軍的話擲地有聲。
組織完善各類基礎檔案、認真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方針政策,增強村域經濟“造血”功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一支支戰鬥力強的駐村工作隊,與所在村“兩委”班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助推“幸福村”開啟産業發展“加速鍵”。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劉博 烏雲嘎 白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