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結古鎮以東6公里處,有一座舉世無雙的巨大石經城——嘉那瑪尼。近三百年來,經過歷代刻經匠人的不斷雕刻,加上附近居民和朝聖者們的不斷壘積,這裡的瑪尼石總數已達約25億塊,形成了一座城墻高6米、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100米的石城,如此規模,世所罕見。
據當地人傳説,嘉那瑪尼石經城源於三百年前第一世嘉那活佛於此地撿到的一塊天然自顯的瑪尼石,活佛從此居住在此,刻石度過余生。此後幾百年,無數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朝聖者發下心願,歷代刻經匠人不斷地將經文、真言、佛像、經典等刻上石塊,虔誠供奉,鐫刻著經文的石頭一塊塊累積、石城一寸寸升高,終於成了今天的面貌。
嘉那瑪尼石經城(供圖:才仁看卓)
瑪尼石是藏傳佛教信眾用來祈福的“靈石”,這種靈石崇拜源於雪域高原的古老宗教——苯教,並在佛教傳入後與之融合。把經文或六字真言刻在石頭上成為藏族獨特的民俗,“瑪尼石”的名字就來源於“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藏傳佛教信眾將敬獻經石看作尋求佛祖保祐、追求精神敬仰和消災滅疾的神聖功德之舉。百年後的今天,這座仍在“長大”的城池依舊吸引著朝聖者和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不斷供奉上新的石刻,同時也不斷喚起石經城腳下刻經人對祖輩留下來的技藝的自豪感,嘉那瑪尼成了經刻藝術的最好“名片”。
在嘉那瑪尼石經城所在的玉樹州玉樹市新寨村,46歲的才仁看卓已經刻了三十多年石頭,她是這個家庭的第四代刻經人,同時也是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才仁看卓説,瑪尼石刻藝術是她的家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她的爺爺、父親、叔叔都是當地最有名、手藝最好的刻經人,家裏兄弟姐妹七人也全都掌握了這門手藝。才仁看卓從小就跟父親學習石刻,從十一二歲就正式開始拿起刻刀雕刻瑪尼石。
對於這門技藝,才仁看卓有著十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説,“我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刻石頭,父親去世了,我們家的手藝就落在了我頭上,我必須要將它傳承下去,不管是我的家人還是村裏的人,只要想學的我就要教他們。”
才仁看卓在雕刻
瑪尼石經刻藝術內容豐富,技法多樣。據了解,要供奉在嘉那瑪尼上的瑪尼石刻,必須使用附近山裏開採出來的石料製作,這種白色的石頭被當地人稱為“雍持尕布”,漢語叫藏白玉。雕刻藏白玉的技法豐富,包括陰刻、陽刻、高浮雕、淺浮雕等。
才仁看卓介紹説,以雕刻六字真言的瑪尼石為例,首先要平整石料,然後用尺子和鉛筆在石面上劃出格子。打好格子之後,她用左手托著右手,按照比例畫出六字真言的字母輪廓。
才仁看卓正在雕刻六字真言
畫好底稿後便可以開始雕刻了。工具只有一把錘子以及一些不同規格的刻刀,但在匠人的巧手中,卻能幻化出千變萬化的文字和圖案。悅耳的“鐺鐺”敲擊聲中,石沫紛飛,流暢的線條漸具雛形。等到圖案刻好,再按傳統配色為六個字母填上不同的顏色,周圍保持石料本來的白色或涂為絳紅色,一件六字真言瑪尼石便告完成。
按照傳統的説法,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旦刻上了六字真言,就不再是普通的石頭了,雕刻瑪尼石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行,對才仁看卓來説也是如此。她回憶説,當年父親的手藝是附近最好的,前來求刻經文的人多到需要排隊,父親今天刻不完就明天,今年刻不完就明年,就這樣一直一直刻下去。
跟父親一樣,才仁看卓也很“拼”。雖然現在的她年紀漸大,又要照顧孩子,但每天依舊會花上八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雕刻經石。在更年輕些的時候,她經常是從天一亮就開始雕刻,一直刻到晚上天黑、看不見了才停下,中間只留短短半個小時吃飯休息,沒有週末,也沒有假日,“用現在的話就是天天加班”。
才仁看卓説,拿刻刀的時間長了,手指上會長出一個個繭子、磨破流血,最後長成一個硬疙瘩;她手上戴著用皮子做成的指套,不到一個星期就會報廢一個;經年累月的敲擊在堅硬的錘子底部留下清晰的印記,三十多年的雕刻生涯中,她的錘子都已經斷掉了好幾把……
儘管如此不易,但才仁看卓雕刻每一刀都極其認真。她還記得初學手藝時父親的叮囑:剛學的時候不要圖快,要好好用心來刻,千萬不能想著快點刻、多刻點、多賺錢,要做就做到最好。她説,她必須要做到最好,否則這一代差了一點,以後就會越來越差,一代不如一代。
三十多年來,才仁看卓一直秉承著這個理念,至於敲擊了多少次、雕刻了多少塊瑪尼石,她自己也説不清楚。
然而,才仁看卓也有些許遺憾:以前她的家鄉有許多人都在雕刻瑪尼石,最多的時候整個村子幾乎都從事這一行業,但由於雕刻瑪尼石非常辛苦,成日塵土飛揚,常年風吹日曬,加上現在新興了許多職業和致富門道,大家可以選擇的多了,因此現在村裏很多人都已經不再修習這門手藝,還在堅持的人越來越少。
才仁看卓的女兒和妹妹在雕刻瑪尼石(供圖:才仁看卓)
令才仁看卓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日漸加大,她心愛的瑪尼石刻藝術也在其中。2016年,才仁看卓成為州級非遺傳承人,2017年4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玉樹藏族民眾創造和秉承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內容,保護主體為代表性傳承人與傳承群體。
2017年10月,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藏族女子來到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清華大學,與其他十幾位同樣來自青海玉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一道參加了發起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培訓班致力於幫助非遺傳承人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設計、製作及衍生品開發水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這次培訓為才仁看卓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她通過研修認識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並且獲得了諸多討論的平臺,促使她更深刻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傳承方法和傳承渠道。此外,諸多文化、工藝、美術、非遺方面的專家也給予了她許多幫助,進一步鼓勵她把瑪尼石刻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實際上,才仁看卓一直在傳承傳統瑪尼石經刻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尋求創新的可能性。此次培訓也給了她一個機會,使她能夠將家鄉的瑪尼石經刻藝術帶到北京、帶到清華美院這一高端學術舞臺上。
在清華美院的展示臺上,她帶來了許多用當地雕刻瑪尼石的專用石材——藏白玉雕刻的車挂、擺件、佛珠、香插等“小玩意兒”:擺件上雕刻著瑪尼石上最常見的圖案六字真言;車挂為精美的瑪尼石配上了中國結和牦牛毛編制的挂繩等配飾;佛珠、香爐、香插既有石材的厚重又有些美玉的溫潤;迷你石磨反映了藏族人民磨制糌粑的過程……這些都是她和家人設計出來滿足遊客需求、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旅遊文化産品。
圖為才仁看卓結合傳統瑪尼石經刻藝術開發的旅遊紀念品
為了做大做強這一事業,才仁看卓和丈夫兩人于2003年成立了嘉那嘛呢工貿有限公司。公司生産的瑪尼石刻工藝品不僅賣給遊客,還登上了“天上玉樹”“藏寶網”等電商平臺,招徠了不少顧客,目前每年利潤可以達到幾十萬元。
同時,才仁看卓還在村裏招了二十多個徒弟,這些徒弟們大多是村裏比較貧苦、文化底子薄、經濟上比較困難的村民。她教授徒弟們雕刻手藝,徒弟們基本學習兩年左右便可以達到獨立製作産品的水準,每個月還可以拿到兩三千元的工資,很好地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
對於未來的規劃,才仁看卓只有一個想法:繼續做下去,做到最好,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將瑪尼石刻藝術發揚光大。她説,現在自己的五個孩子都在上學,大的上高一,最小的只有六歲,她希望孩子們好好上學、好好讀書,學了文化之後再來學手藝,將祖輩教給自己的技藝一代一代傳下去。(文、圖/蘇文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