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祖國70週年華誕前夕,一支由五位藏族青年組成的陀樂樂團在北京保利劇院的舞臺上輕聲吟唱著來自青藏高原的悠遠旋律。沒有複雜的樂器,沒有繁雜的舞臺效果,只有人聲與樂器發出的天籟之音在劇院縈繞,台下1500名觀眾陶醉其中,仿佛置身於世界屋脊的雪域凈土。此時,距離陀樂樂團第一次舉辦音樂會已經過去了兩年。此次樂團作為第七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的專場演出團隊,身處保利劇院舉辦專場音樂會,面對台下千余人的觀眾,他們已經沒有了初登舞臺的緊張與生澀,取而代之的是經過不斷打磨與練習後的沉穩與自信,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他們以自己獨有的演繹方式向聽眾傳遞著悠遠而空靈的曲調。
陀樂樂團演出現場
陀樂樂團是國內一支非遺傳承世界音樂樂團,創始團員為澤旺、仁青、扎德、才吉和李毛,五位藏族青年音樂人都是非遺音樂傳承人。2017年9月,樂隊正式組建後的第一場專場演出在雲南昆明舉行,因此場演出産生的緊張感令五位成員記憶猶新,儘管五個人都有著豐富的舞臺經驗,但全新的音樂體裁與表現形式將會帶來怎樣的效果還是令他們惴惴不安,當看到現場觀眾在他們音樂的感召下或流淚或面露喜悅時,五位成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於自然流淌的表達與真情實感反饋間奇妙的互動。
“傳統的藏族音樂儘管有許多表現形式,但將吟誦式的藏語唱經調搬上內地的舞臺,算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大膽的突破。”五位團員的導師,藏族唱經調國家級傳承人索南卓瑪對五位團員及這一音樂形式充滿信心,“陀字在唐代有歌韻的意思,樂就是快樂的意思,通過音樂傳遞愛與快樂是我們的目標,更是我們的使命。”
圖為藏族唱經調國家級傳承人索南卓瑪(右三)為樂團成員上課
陀樂樂團五位團員因為共同的音樂理想先後選擇了“北漂”,非科班出身的他們用自己的快樂與自然詮釋著對音樂的理解。因為對音樂的熱愛,他們一直堅持,直到他們在北京遇到了後來成為樂團總策劃的另一位非常熱愛藏族文化及民族音樂的卓瑪老師,也由此誕生了由藏族年輕人組成的年輕樂團。談及成立樂團之前的音樂嘗試,隊長澤旺表示:“我們原先有著各自的樂隊,更多的是偏流行與通俗的音樂風格,雖然童年時也聽家鄉老人念誦唱經調,但那時根本不認為這也是一種音樂形式,對於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年輕人而言完全沒有吸引力。”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和大力扶持,唱經調這一獨具特色的藏族傳統音樂形式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因為遇到了卓瑪老師,遇到了好的隊友,更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能夠用音樂表達愛與快樂,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樂隊成員才吉、李毛這對雙胞胎姐妹盡情地享受著音樂本身與傳播音樂帶來的樂趣。
樂隊組建初期,成員們克服著語言、文字、音樂理論薄弱等困難,努力而系統地學習音樂理論,不斷提升著自己的音樂素養,為了傳承藏族音樂文化,更為演繹出臻于完美的音樂作品。
“儘管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對於音樂的理解,但在創作過程中難免産生分歧,最終我們選擇以投票的方式解決分歧。每當分歧解決,大家就會全力以赴地練習、嘗試確定後的方案,直到具有完美的呈現結果。”樂隊的打擊樂手仁青認為,如何正確地解決音樂理念帶來的分歧是一個樂隊成功與否的關鍵。
“我們一直在探索的是如何將傳統的音樂元素用現代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隨著我們對音樂理解的加深與實踐的提升,最終確定了以簡為美的表現形式,用最簡單的元素讓音樂直擊聽眾內心。”樂隊編曲與吉他手扎德堅信,團員們因為共同的傳承使命和對音樂較為一致的理解最終會産生好的作品。
樂團成立至今已在海內外幾十座城市演出百餘場,所到之處深受觀眾喜愛,而這種返璞歸真、自然純凈的音樂表現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之餘如癡如醉,通過他們的音樂,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了愛與快樂。著名音樂人、非遺保護專家田青更是肯定了他們為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音樂做出的成績,並鼓勵他們繼續堅持,把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弘揚到全世界。
“從音樂本身而言,樂團使用的樂器以非遺傳承的扎念琴為主,輔以吉他、手鼓加上乾淨的人聲,不用過多複雜而華麗的技法渲染,通過樂團五位成員自然的演繹,讓人們真實地感受音樂本身的魅力,從而傳遞愛與快樂。”作為樂團總策劃的卓瑪如是談道。
圖為陀樂樂團成員與樂團總策劃卓瑪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樂團也獲得了央視第二屆書畫春晚文化傳播大使、全球傳統文化春晚優秀節目等許多榮譽,但這些並沒有讓他們忘記自己的音樂初心,“榮譽和知名度是觀眾對我們的認可,但我們追求的是音樂本身帶給我們自己和觀眾的享受,我們做音樂的唯一目的就是將來自中國的愛與快樂傳播到全世界。”
2020年,樂團將歌曲《大地恩情》獻給了戰鬥在武漢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樂隊希望以此表達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感恩大自然與醫護人員的真摯感情,更希望在國家與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難關的美好願望,歌中這樣唱道:
天地之間
江河海洋潮起又潮落
朝花夕拾大地恩情暖融融
天地之間
我們有愛你來我又往
世界和平大地恩情暖融融……
( 文/圖:黎嘉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