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片綠,錫林郭勒盟這樣做!

發佈時間:2020-05-29 09:07:5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畜牧業是錫林郭勒盟基礎産業,也是優勢特色産業,畜牧業發展事關鄉村牧區振興,事關牧民增收。

“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這是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對內蒙古提出的要求。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

畜牧業是錫林郭勒盟基礎産業,也是優勢特色産業,畜牧業發展事關鄉村牧區振興,事關牧民增收。
但是阻礙錫林郭勒盟從畜牧業大盟向畜牧業強盟跨越的問題仍然存在。據2016年牧業年度統計,錫盟存欄牲畜1624萬頭只,其中羊存欄達到1445萬隻,佔到牲畜總頭數的89%。
      牲畜頭數居高不下、“一羊獨大”的格局不僅使畜牧業産業結構嚴重失衡,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空前的壓力。

這個問題該怎麼破解?

全國政協委員廷·巴特爾這樣講述他的“蹄腿理論”:1頭牛和5隻羊的經濟價值相當。1頭牛只有4條腿,且牛卷著舌頭吃草尖,不影響草的生長;5隻羊有20隻蹄子,且羊喜歡刨著草根吃,破壞草的生長。

廷·巴特爾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根據草場情況,把羊全部賣掉,改養良種西門塔爾牛,而且牛群頭數一直控制在60頭左右,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目標。
廷·巴特爾家的畜群結構調整,正是錫林郭勒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化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減羊增牛”戰略,努力實現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
2016年以來,錫林郭勒盟因地制宜實施“減羊增牛”戰略,制定出臺了加快發展良種肉牛産業的政策、規劃和扶持辦法,推動畜牧業從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穩步提升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和競爭力,向建成國家級優質良種肉牛繁育示範基地、打造我國中高端生態畜産品之都的目標邁進,實現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

全盟牧業年度牲畜存欄減至1298萬頭只,天然草場載畜量連續三年負增長;肉牛存欄達到160萬頭,其中安格斯等高端肉牛養殖規模居全區首位……

目前,錫林郭勒盟已基本形成“南牛北羊”的産業格局,優質良種肉牛存欄初具規模,南部農牧交錯地帶肉牛産業帶初步形成,産業集聚集群發展已具條件。
“減羊增牛”目的是為了優化畜牧業産業結構,但決不能丟了“錫林郭勒羊”這個“金字招牌”。錫林郭勒盟在控制羊的數量的基礎上,將立足“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察哈爾羊”等地方優良品種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打造“錫林郭勒羊肉”品牌,實現優質優價。

我們從兩組數據對比了解一下變化:

2013至2018年錫盟平均草原植被蓋度為44.19%、高度為26.37釐米、産草量為59.89公斤/畝,較2000至2010年平均值分別提高了3.84個百分點、0.54釐米、20.31公斤/畝。

2016年,錫盟農牧區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3188元,2019年,這個數字是17391元,增長4203元。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圖片來源:天邊草原烏拉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