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科工作18年來,楊曉玲累積護理新生嬰幼兒超萬名,其中挽救過上千名新生早産嬰兒的生命,幫助60多名新生早産兒申請貧困救助基金90余萬元。
楊曉玲説,“照顧新生嬰幼兒不僅要護理操作合格,更要專業技術過硬。”“不辜負每一位家長的信任和寄託,既要做守護寶寶們的白衣天使,也要做好與貧困早産兒家庭共度難關的準備。”
楊曉玲正在護理新生嬰兒
“呦,寶寶這是怎麼了,來給你擦擦小臉蛋。”
“王二娜的針扎過了麼?把液體換一下!”
“喏,來給你個小抱枕,讓你舒服舒服。”
……
楊曉玲在做護理前的準備工作
楊曉玲為新生患兒擦拭身體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育嬰中心,護士長楊曉玲一邊給新生的早産嬰兒做護理,一邊叮囑著身邊的護士給寶寶們配藥、換液體。咿咿呀呀的早産兒育嬰室內,30多張床位擺放地錯落有致。保溫箱和輻射熱搶救臺上躺著的小寶寶有孕26周就提前出生的早産兒、也有患有各類疾病的足月兒,他們將在這裡與他們的“護士媽媽”們共同度過今年的母親節。
護士們進行輸液後的處理工作
楊曉玲從2002年入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科病房工作,至今已工作了18個年頭。她累計護理的兒童數以萬計,其中她的護士團隊曾成功護理孕26周出生體重600g早産兒,成為內蒙古目前最小早産兒成功搶救的範例。今年五四青年節,楊曉玲的書櫃裏又添了一份新榮譽——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對於這些,楊曉玲顯得很平靜,“五四獎章評的不僅是一時一事的榮譽,它看重得是你經年累月的成績與奉獻。作為新時代的新生兒科護士,只有踏實勤勉做好本職工作,才能不辜負家長們對你的信任,托起更多家庭的希望。”
不抹油自轉的“楊一針”
“孩子的監護儀看了嗎?”
“輸液扎針進行到第幾個了?”
“育嬰箱裏的溫濕度數值怎麼樣?”
……
護士拿手中儀器一掃育兒手環,治療進程一目了然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一連串輕聲地提問在嚶嚶呀呀的哭鬧聲中緊張又急促。窗明几淨的育嬰室內,每一個育嬰床的床頭卡上都有清楚的標明床號、姓名、性別、天數、入院資訊及診斷症狀。每個剛出生孩子的藍色育嬰環上還印有新生兒的姓名和身份識別條碼,楊曉玲在給一個患有肺炎的寶寶輸完液後,拿起手中的掃碼槍對條碼進行掃描。儀器上,孩子輸液的劑量、用法一目了然。
2002年,楊曉玲入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科病房。因為中學時,家中親人曾突發腦溢血去世,讓楊曉玲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她説,自己很早就決定要從事醫護行業,要用自己的雙手和知識保護家人的健康。但剛畢業被分配到兒科後,才19歲的她就被病房此即彼伏的哭鬧和“像個陀螺似的”的工作氛圍嚇了一跳。“兒科護士工作節奏緊張、強度大,剛來時確實心裏有點發怵。”
“你們都是咱科室裏的新鮮血液,放開了、趁熱吃!”報到第一天,時任兒科護士長的賈崇玲把親手做的熱氣騰騰地餃子端在楊曉玲面前。迎新的第一餐飯打消了她新入職的擔憂,“兒科的氛圍特別有歸屬感,像回到家一樣。”科室內除了收治感冒、發燒、肺炎、腹瀉等患兒外,還會收治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的患兒,照顧他們比照顧普通患兒需要耗費更多心力。
“我不讓你扎針,你扎得肯定不準!”“你把手伸出來,先讓阿姨看一下。”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一名白血病女孩兒的話至今印在楊曉玲腦海中。當5歲的劉艷敏將長期化療後蒼白的小手伸到她面前時,“我的心咯噔一下,我是真的扎不上去!”楊曉玲説,當年看著身邊的趙彩霞護士一邊和孩子聊學習,刷刷三兩下就把針扎上了,我心裏特別佩服,也暗暗為自己鼓勁兒。
楊曉玲為肺炎患兒扎針輸液
恰巧當時楊曉玲自己得了支氣管肺炎,每天輸液時她不用別人扎針,就拿自己的手練起了扎針的“功夫”。“給別人扎針和給自己扎針感覺確實不一樣,”楊曉玲説,針頭進入身體的快慢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疼痛體驗。穿刺技術是護士護理的基本功,先要找準血管,掌握好進針的角度,然後進針頭時快速進皮,再慢慢地將針頭送入血管內,才能保證一次成功孩子又感覺不疼。以前,兒科護士給孩子扎針都是三個人搭班。“不抹油自轉”的楊曉玲為了獲得更多臨床穿刺的機會,積累經驗,她總是衝在同事的前頭,不怕苦不怕累。時間久了,由於技術過硬、很少失手,家長們都排隊找她扎針,“楊一針”的美名也在家長們中間傳開了。
“選擇學醫就選擇了終身學習”
“寶貝媽媽去上班了。”
“媽媽再見。”
……
2012年,楊曉玲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兒科護理專業前往北京參加四部委聯合舉辦的全國女職工崗位創新技能大賽——護士技能比賽。“單位要求復習,就沒辦法照顧孩子。”楊曉玲回憶道,半個多月的備賽時間裏,她每天都要與才2歲大的女兒揮手告別。等孩子的姥姥將女兒領回臥室,自己再進家門鑽在書房裏學習,往往一學就是一整天。
“上學時老師會教你80%的主要臨床表現,但處理好剩下的20%非典型臨床表現才是真正考驗一個護士水準的尺子。”楊曉玲笑著説,專業合格和專業過硬的區別在於合格只掌握了80%的主要臨床表現,而專業過硬就是能對疑難雜症手到擒來。經過努力學習,楊曉玲帶領的團隊在全國護士技能大賽中奪得了團體第一、個人第五的好成績。
對新生嬰兒進行護理工作
經年累月的專業技術知識儲備和臨床實踐也讓楊曉玲在2013年調入內蒙古自治區醫院新生兒科擔任護士長。剛到任不久,一名孕26周出生體重600g的早産嬰兒就被推進了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孩子的身體還沒一張A4紙大,小手只有成年人一個指頭肚大小,”楊曉玲回憶説,看著孩子呼吸急促、全身發紫,首先得幫助他進行肺部的血氧交換。“呼吸關”一過,緊接著要給孩子做母乳口腔護理,零點二毫升、零點五毫升……看著寶寶開始一點一點微量進食,“護士媽媽”們才長出了一口氣。經過50多天的救治和護理,孩子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新生兒科的護士團隊也創造了內蒙古目前最小早産兒成功搶救的範例。
楊曉玲在母乳儲存室內檢查母乳溫度
2015年,來自錫林郭勒盟的産婦娜仁圖雅牽動了楊曉玲的心。當時,27歲的娜仁圖雅因早年患有腎功能障礙疾病已經將家裏的積蓄掏空了,孩子早産無疑給這個家庭又蒙上了一層霜。楊曉玲得知娜仁圖雅的老公想離婚的消息後,與護士們出了一條“計謀”,要求娜仁圖雅的愛人必須進入育嬰房看看自己的孩子,“當他消毒後的大手觸摸到孩子的小手一剎那,這個蒙古大漢眼睛裏透著慈父的不捨。”緊接著,楊曉玲聯繫中國人權基金會為娜仁圖雅一家申請了4萬元的貧困新生兒補貼,娜仁圖雅家的難關就這樣有驚無險地度過了。十多年來,楊曉玲已經幫助60多名新生早産兒家庭申請貧困救助基金90余萬元。
小手牽大手
早産兒重症監護室內,育嬰箱裏的孩子皮膚像果凍一樣。薄如蟬翼的皮膚下流動著紅色血液的血管依稀可見。從業多年的楊曉玲對孩子家人的囑託看得很重,“對新生兒的護理每天、每時都要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她説,每一個經手的寶貝都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人家把孩子送進新生兒科,託付給你就是希望我們能把孩子救活,健健健康康地把孩子送回去。”
“做好一件事,肯定是一個團隊的力量”
如今,楊曉玲每天清晨7點左右就會準時到新生兒護士科。檢查病房、查看夜班護士工作品質、孩子們的治療進展,然後對白班、夜班護士進行存在問題的指正和疑難患兒的指導。“我確實取得過很多榮譽,但這些榮譽歸根結底是一家綜合性三甲醫院和一個優秀團隊賦予我的,”心直口快的楊曉玲笑著説,每年護理上萬名新生嬰兒一個人是幹不成的,更需要院裏的支援和一個團隊的協作。
指導護士進行育嬰護理工作
“做好新生嬰兒護理工作不僅要需要設備跟上,關鍵有了設備你還得會用,”談起內蒙古自治區醫院新生兒科的軟硬體實力,楊曉玲底氣十足。新生兒腦功能監測儀、亞低溫治療儀、一氧化氮吸入設備、ECMO……楊曉玲的底氣是源於醫院裏先進的儀器設備,更來自於內蒙古醫院新生兒科53名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的隊伍,來自於內蒙古自治區醫院多學科協作的軟實力。
為了救治更多的早産兒、危重新生兒,她牽頭開展了早産兒PICC置管、臍動靜脈護理、有創血壓監測、發育支援性護理等技術目前均處於內蒙古自治區領先地位。2016年,她又在院領導、科主任的支援和帶領下,創建了西部第一家母乳庫和早産兒診療中心。於此同時她還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內蒙古“五一勞動獎章”、內蒙古“五四青年獎章”、內蒙古“青年創新創業創優標兵”、“全區技術能手”和“市級優秀護士”“院級優秀護士”“院級A級護士長”“最佳口碑護士”“衛健委優秀共産黨員”等諸多榮譽。
楊曉玲正在為新生嬰兒進行護理工作
“也不是沒有動搖過,”楊曉玲還記得自家孩子5歲時突發高燒。看著自己“蔫得像麵條一樣”的孩子,楊曉玲一邊給孩子一邊趕忙將孩子送往醫院。深夜還未過12點,女兒就被診斷出心肌炎。於此同時,楊曉玲的手機卻想起了新生兒科的電話,一名緊急重症嬰兒剛推進重症監護室亟待搶球。“我們家孩子很懂事,她越懂事,我就越內疚,”説到動情處,楊曉玲紅了眼眶。她直言選擇醫護行業是為了保護家人的健康,但從事醫護行業後才發現,家人生病時自己卻不能陪在他們身旁。
“生孩子的是我,給孩子生命的就是你們。”楊曉玲給記者翻看著出院孩子母親發來的微信,破涕為笑。她説,每當孩子的家人説“救救我的孩子”時,使命感就不由地涌上心尖。每當孩子的家人道一聲感謝時,“覺得那一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伴著一聲聲啼哭,楊曉玲和她的護士團隊們護理好了一位又一位茁壯成長的嬰兒,也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希望。
每天,楊曉玲和新生兒科的護士們都會仔細查看孩子們的病例
採訪結束已經將近下午1點,新生兒科的護士們陸陸續續的拿著餐盒,走進挂滿了各種感謝信和錦旗的休息間。一邊聊著今天護理遇到的各種問題,一邊交流著哪個出院的小寶寶又有小視頻了。扎針、輸液、口腔操、圍鳥巢……關愛新生嬰幼兒的路上,不僅有“楊一針”,還多了“王一針”“李一針”,“自己的快樂、幸福只有自己心裏最清楚,每次把孩子健健康康地交給他們的家人,我就很幸福。”楊曉玲説。
(作者:陳立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