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樹”正讓中國北疆變得更綠

發佈時間:2019-03-25 22:08:47丨來源:新華社新媒體丨作者:于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這些梭梭是我家的‘金蛋蛋’,抵擋風沙,還能掙錢。”幹活間歇,郭新軍望著眼前的梭梭林,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一邊露出微笑。

工人在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格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挖樹坑(攝影:任軍川)

  “這些梭梭是我家的‘金蛋蛋’,抵擋風沙,還能掙錢。”幹活間歇,郭新軍望著眼前的梭梭林,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一邊露出微笑。
  這片梭梭林位於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哈圖呼都格嘎查,有1萬多畝,是郭新軍一家承包多年的林地和草場。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裡滿是沙丘,牧草和天然梭梭林退化得很厲害。
  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分佈在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
  “這裡全年降水100毫米左右,很多植物不能生長。”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説。在與風沙的長期抗爭中,林業工作者摸索出以灌木為主,灌木、喬木和草相結合的生態治理經驗,形成了以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為主的生態建設格局。
  “特別是人工造林,我們推廣梭梭嫁接肉蓯蓉、白刺嫁接鎖陽的技術,農牧民種的樹能産出名貴中藥材,有了收入,積極性越來越高。”劉宏義説,加上國家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當地人工造林規模連年攀升。
  據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統計,1996年至2000年,全盟人工造林20多萬畝,而2016年到2018年的人工造林面積達到400多萬畝。
  2000年,郭新軍響應生態脆弱地區的禁牧政策,把家裏300多只羊、70多峰駱駝賣掉,從銀行貸款7萬餘元,購買蓯蓉籽、梭梭苗和植樹工具,開始專心種梭梭、嫁接肉蓯蓉。
  郭新軍説,2018年,他家收穫3000多公斤肉蓯蓉,純收入超過15萬元,而放牧時全家年收入只有3萬元左右。
  3年前,他成立了肉蓯蓉專業合作社,吸引40多戶牧民加入,既指導嫁接技術,又積極開拓市場,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梭梭和肉蓯蓉産業中。 

兩名工人在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格蘇木呼和烏拉嘎查搬運梭梭苗(攝影:任軍川)

  阿拉善盟面積27萬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佔三分之一,總人口24萬,而從事沙産業的農牧民超過2萬人,沙産業經營性收入已佔他們純收入的40%左右。目前,全盟梭梭林種植面積達577萬畝,嫁接肉蓯蓉70.85萬畝,年採集肉蓯蓉1300噸左右;白刺種植面積305萬畝,嫁接鎖陽23.5萬畝,年産鎖陽2000噸。
  當地還積極培育相關企業。阿拉善盟科技局局長王柱芳説,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分離提取肉蓯蓉、鎖陽的有效成分,研製出蓯蓉酒、蓯蓉養生液等20多種産品。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説,像阿拉善一樣,內蒙古各地正著力探尋生態、經濟和民生的利益平衡點,激發生態治理動力,積累生態建設財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努力讓中國北疆變得更綠。
  目前,內蒙古森林面積達3.92億畝,森林覆蓋率22.1%,比2014年公佈的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的內蒙古森林面積增加19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07個百分點,荒漠化、沙化土地連續17年“雙減少”,中國北方這道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在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漫山遍野的大扁杏樹吐露嫩芽。這裡靠近科爾沁沙地,乾旱少雨,土地貧瘠,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初,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明顯減産,有時候大風颳起的沙土遮天蔽日。
  2003年,奈曼旗啟動退耕還林工作。土城子鄉農民發現,榆樹等樹種難以存活,唯獨大扁杏樹適應環境,既能涵養水土、修復生態,又能生産杏仁,製作特色食品和飲料,有很好的市場需求。
  “一畝扁杏樹結出的杏仁能賣1000元,比種玉米收入多一倍。”平頂山村黨支部書記杜福明説,“前兩年旱得厲害,耕地基本絕收,而一畝盛果期的大扁杏樹仍能創造出七八百元收入。”
  16年來,這個村200多戶農民借助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項目,累計栽植一萬畝大扁杏、沙棘等經濟林,以前的荒山荒坡如今林草密布。
  在內蒙古中西部的呼和浩特等生態較脆弱地區,政府正引導農牧民在山地、丘陵種植葡萄、櫻桃等經濟林,追求綠色與致富雙贏。
  “今年自治區計劃完成營造林任務1290萬畝。”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牧遠説,全區將繼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植樹造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