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鄂爾多斯”系列之一:沙漠變綠洲了嗎?

發佈時間:2019-01-18 09:03:55丨來源:人民網丨作者:富麗娟丨責任編輯:李雯

為了征服沙漠,20世紀50年代,國家在鄂爾多斯地區“禁止開荒”,鄂爾多斯境內陸續開始出現治沙站、國有林場治沙主體等。同一時期,在兩大沙漠周邊旗縣涌現出許許多多治沙領軍人物和先進治沙技術。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王連斌一家,早年間為了躲避沙害,曾被迫舉家外遷謀生。當時,他所在的村民七社20多戶人家搬走了近一半。2016年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當年,流沙把整個村子都佔了。”如今,隨著外遷人員回歸,村民增加到了30多戶。

依託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道圖嘎查裏很多村民都做了農家樂。

鄂爾多斯土地沙化面積一度達到7.99萬平方公里(總面積8.68萬平方公里)。為了征服沙漠,20世紀50年代,國家在鄂爾多斯地區“禁止開荒”,鄂爾多斯境內陸續開始出現治沙站、國有林場治沙主體等。同一時期,在兩大沙漠周邊旗縣涌現出許許多多治沙領軍人物和先進治沙技術。

沙漠變綠洲,如今綠色鄂爾多斯引世人點讚(攝影:李楠樺)

沙漠變綠洲,鄂爾多斯唱響綠色變奏曲

鄂爾多斯市位於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境內北有庫布其沙漠,南有毛烏素沙地,東部為丘陵溝壑區,西部為波狀高原硬梁區,年均降水量僅為150至350毫米,是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數據顯示,鄂爾多斯市荒漠化土地總面積7.89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90.7%;沙化土地總面積5.41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62.1%。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僅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沙區群眾貧困、自然災害頻發,而且嚴重阻礙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鄂爾多斯人決心改變命運。

經過一代代鄂爾多斯人的努力,曾經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卻,一度枯瘦的山溝在一天天豐腴。從新中國成立到2000年,51年的時間,鄂爾多斯的森林覆蓋率只增加了7.51個百分點。2000年建設“綠色大市”以來,全市森林覆蓋率平均以每年以近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15年完成森林覆蓋率14.34個百分點,超過51年建設總和。

庫布其沙漠已生機盎然(攝影:李楠樺)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鄂爾多斯在沙漠治理實踐中探索出“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唱響新時代的綠色讚歌,鑄就新征程的綠色傳奇。庫布其,這個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變成了“希望之海”,“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生態鄂爾多斯”這張綠色名片更加響亮、璀璨,“庫布其精神”更是譽滿神州、蜚聲海外。

杭錦旗穿沙公路兩端植被覆蓋(攝影:李楠樺)

2013年,鄂爾多斯榮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2015年,鄂爾多斯市獲“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這兩張重量級的綠色名片,見證了鄂爾多斯由黃到綠的綠色嬗變。“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是評價一個城市綠化成績的最高榮譽,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準,鄂爾多斯作為中國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典型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能獲此兩項殊榮,充分體現了鄂爾多斯生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

發展沙産業,讓沙地成為“聚寶盆”

鄂爾多斯黃沙染綠成為舉世矚目的驚嘆號,但綠色遠沒有為當地治沙劃上句號。如何發展沙産業,使沙區人民脫貧致富,為治沙賦予了新的內涵。

沙地,其實是個“聚寶盆”,尤其是沙生植物。

甘草,既是藥材,又能固沙、改良土質。杭錦旗出産的“梁外甘草”,久負盛名。

過去20多年裏,杭錦旗在防沙治沙過程中,鼓勵農牧民和企業種植甘草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生態、經濟效益一舉兩得。目前,全旗人工甘草種植面積達到100多萬畝。

“麻黃草主要供應幾大中藥廠,一畝年産乾草300公斤左右,純收入超過3000元。”達拉特旗白土梁林場場長王雙喜説,林場種植麻黃5000畝,是國內最大的麻黃生産基地之一。

目前,鄂爾多斯市的肉蓯蓉、枸杞等藥材種植面積也在增長,藥材加工産業日益壯大。

乾旱半乾旱的自然條件,使鄂爾多斯的灌木資源佔到森林資源總面積的80%,擁有了“灌木王國”的美譽,平茬復壯的生理特性為林沙産業發展創造了獨特的條件,成功地踐行了錢學森的沙産業理論。“反彈琵琶,逆向拉動”,成為鄂爾多斯生態建設的創新之舉,它使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相融合,綠了荒漠,富了百姓。

目前鄂爾多斯全市已建成林沙産業原料林基地2839萬畝,建成天驕資源沙棘食品、高原杏仁露、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等大型林沙企業20多家,打造了成吉思汗陵、恩格貝、響沙灣、七星湖等生態旅遊景點20多處。2015年,全市林沙産業總産值達到45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沙産業的每人平均收入2600元。

2016年以來,鄂爾多斯市林業局把發展經濟林産業作為改善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增加農牧民收入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來抓,不斷擴大以沙棘、山杏、紅棗、肉蓯蓉、文冠果、葡萄、枸杞、海紅果等為主的經濟樹種栽植面積,因地制宜建設集種植、採摘一體化的景觀型、果園式休閒採摘園、林家樂,著力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經濟林種植基地,大力發展果品加工利用等高效林業項目建設,不斷延伸林業産業化鏈條,使經濟林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