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小公廁大革命

發佈時間:2018-07-31 14:33:3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通遼市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如今,通遼市正努力將主城區的旱廁進行改造,增設殘疾人無障礙如廁設施,向500米一座公廁的目標進發。

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村哪有廁所?房前屋後、墻角旮旯,哪方便哪來,説起來令人發笑,可在當時就是這樣。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秫秸圍一下,裏面挖個坑,上面放上兩塊木板,這就是廁所了。那個時代的公廁,蒼蠅蛆蟲多得很,掩鼻入內,狀況實在不堪回首。

在那個剛剛解決溫飽的年代,人們都急著侍弄自己的田地,急著翻修破損的房屋,哪顧得上一個小小的廁所。那個時代,廁所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人們的腰包漸漸鼓了,糧食也逐漸堆滿了倉庫,廁所開始有了新變化。有的人家開始用磚砌廁所,上面用石棉瓦做棚頂,裏面的坑用磚砌上,並且用水泥預製板當隔板。講究的人家,還分男廁與女廁。這就是當時農村比較高級的廁所了。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廁的變化就更加明顯了。在市區街頭,公廁多了起來,大都是水衝式的,還有專人管理。記憶最深的是人民公園東北角有一座公廁,因為離火車站、汽車站較近,因此光顧的人比較多。裏面都是水泥的,雖然有些陳舊,但解決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可裏面的氣味很大,衛生也不太好。當時,環衛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講,每到冬天,就得專門去鑿公廁裏的冰,否則公廁就成了溜冰場。那時人們都反映公廁少,可建在誰家跟前又都不願意,小小公廁讓人又愛又怕。

2000年,有一次,記者去農村採訪,發現每家住宅前面都有一個黃顏色的小房子,十分搶眼。記者問村委會的人,回答是國家資金支援統一修建的廁所,是農村廁所改革試點。這個回答讓記者至今記憶猶新,小廁所反映了時代的大變化。透過這一點,可以看出人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初嘗了改革開放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近年來,通遼市將“廁所革命”列入全市旅遊重點工作,實施了《通遼市“旅遊廁所”(2015——2017)三年行動計劃》,擬建旅遊廁所289座,其中新建29座、改擴建170座,新建移動式廁所90座。

如今,通遼市正努力將主城區的旱廁進行改造,增設殘疾人無障礙如廁設施,向500米一座公廁的目標進發。去年,科爾沁區對9個具備旱改水條件的公廁進行了改造,其他不具備條件的將採取購買移動式公廁的方式解決,徹底消滅旱廁。在功能上,無論是旱改水和購買移動式公廁,都充分考慮增設了殘疾人使用間及廁所管理人員使用間,並設置了無障礙通道。

而今,當你再次走進農牧民家中,每家的廁所都十分乾淨。有的人家安有太陽能熱水器,並專門設計了衛生間,裏面淋浴坐便一應俱全,和城裏樓房沒有兩樣。有的農民富裕了,在城裏買一套樓房,方便孩子就近上學,夫妻雙方在工廠上班,每逢星期天,就回到鄉下的家裏,乾淨的廚房與衛生間,把日子映襯得紅紅火火。

(來源:通遼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