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要聞>

王府刺繡繡出花兒一樣的生活

2018-05-21 14:03:3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 作者:相恒義 蔡冬梅 胡日查 高敏娜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圖什業圖王府服飾刺繡起源於清代,是王府世襲傳承的蒙古族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全旗2.1萬多名農牧民從事刺繡工作,在針線交錯間繡出了花樣的美好生活,讓王府刺繡走出內蒙古,遠銷異國他鄉。

做工精美的工藝包、抱枕、桌旗、五彩繽紛的挂件……一件件極具圖什業圖王府刺繡特色的手工刺繡品,前些天登上了2018深圳文博會的大雅之堂,受到廣大時尚人士及各大批發商青睞,前來諮詢、購買、商談合作事宜的客商絡繹不絕。

5月15日,載譽歸來的科右中旗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主席、王府刺繡車間負責人楊福林説:“參加文博會,看到全國同行推出的刺繡産品,更進一步領悟了傳統刺繡的魅力活力和借助時尚的力量推動古老手藝傳承的緊迫性,真是大開眼界,不虛此行啊!”

圖什業圖王府服飾刺繡起源於清代,是王府世襲傳承的蒙古族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技藝。2016年,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和祥瑞刺繡扶貧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王府刺繡扶貧車間,採取“企業+協會+基地”的發展模式,全旗2.1萬多名農牧民從事刺繡工作,在針線交錯間繡出了花樣的美好生活,讓王府刺繡走出內蒙古,遠銷異國他鄉。

傳承一門技藝 帶富一方群眾

走進王府刺繡車間三樓,映入眼簾的不僅有一排排課桌,一把把剪刀、繡布和繡架,更有琳瑯滿目的王府刺繡作品挂在墻上,作品上的花鳥草蟲、湖光山色繡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一針一線盡顯圖什業圖王府刺繡獨特韻味。

在900多平方米的刺繡車間,我們看到來自高力板鎮賽罕達壩嘎查的龍梅在飛針走線,一隻栩栩如生的鳳凰緩緩躍然繡布上。龍梅指著繡布喜滋滋地説:“刺繡是個特別好的活計。每天置身在繡布上的美圖美景間,身心都舒展,真是一種享受啊!越繡技藝越高超,不但繡品更精美了,收入也是越來越多,生活就像花兒一樣美好了!”

刺繡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手藝。王府刺繡扶貧計劃的發起人,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白晶瑩,自幼就和母親學習刺繡,練就了嫺熟的刺繡技藝。但近年來受現代服飾文化的影響,幾乎很少有人穿王府刺繡服飾了。有些從小就開始學習刺繡的婦女們,也漸漸地失去刺繡的興趣,丟失了原有的刺繡本領。

白晶瑩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著急的是如何在現代流行服飾的衝擊下留住王府刺繡,並且將其發揚光大。於是她作出了一個決定:將王府刺繡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讓科右中旗涌現出更多的刺繡能手,代代相傳,還要用這門傳統手藝帶領群眾致富。

她主動扛起了義務培訓鄉鎮婦女學習刺繡的任務。從最初利用早晚時間和雙休日,走鄉串鎮深入嘎查村手把手教貧困戶刺繡手藝,到培養刺繡老師在嘎查蹲點傳授,1年多時間就完成32期300多人的培訓班,培訓全旗12個蘇木鎮的農牧民1萬多人,帶動了2.1萬多名農牧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婦女2895名)參與到刺繡産業中來。

以王府刺繡扶貧車間這個平臺,把擅長刺繡的人們吸引進來,培養出了200多名靠傳授技藝、吃手藝飯的繡工技術人才,形成了15個刺繡産業村,去年全旗刺繡銷售額達450多萬元,今年前5個月銷售收入就已實現230萬元。

隨著王府刺繡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圖什業圖王府刺繡手藝得以傳承和弘揚,農牧民在傳承和發揚光大民族文化中,也盡享著民族文化的紅利。

“以前刺繡,只是自己喜歡,繡給自己用,並不對外出售。從來沒有想到興趣愛好也能致富。”正在刺繡的其木格説,從小她就受母親影響愛好刺繡,旗裏扶持發展刺繡産業後,她積極參加培訓班,不僅很快成為熟練工,而且已成為興隆屯嘎查刺繡扶貧車間負責人。

其木格告訴我們,現在嘎查裏的50多名刺繡女工中,有10多名己成長為熟練工,她們一年的刺繡收入都在1萬元左右,去年以來全村刺繡收入就有16萬元,她的刺繡收入最高,去年就掙了5萬多元。預計今年全村刺繡收入可達30多萬元。

經過這兩三年創新發展,王府刺繡以細緻的做工和獨特的民族特色逐漸被市場認可,王府刺繡這一古老的手工技藝在旗委政府的扶持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小刺繡不僅帶出了大産業,更成為科右中旗脫貧攻堅戰場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做夢都沒想到,我一個患有心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兒的低保戶會靠刺繡就能改善生活,讓生活變得不再苦悶。一年的低保收入2000元左右,現在我一個月的刺繡收入就達到了2000多元,這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興隆屯嘎查低保戶吳滿喜發自肺腑地説。

“姑娘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讀研究生,學費加生活費一年需要3萬左右。我參與刺繡以來刺繡水準提高很快,現在每個月刺繡平均收入3000左右,供孩子讀研不成問題。”興隆屯嘎查的吳鳳榮説,“這兩年乾旱,地裏沒啥收入,真不敢想像,沒有刺繡的話怎麼供孩子讀研究生?”

眼下,科右中旗有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刺繡産業,她們去年每人平均年刺繡收入達到了1809元。一根銀針,幾縷絲線,讓這些“繡娘”們憑藉特色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帶領一個個家庭昂首闊步邁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擔起助力脫貧的重擔 凝聚青年放飛夢想的力量

緣何在短短的3年時間裏,王府刺繡能如燎原之勢,在科右中旗迅速發展成為文化産業和重要的脫貧産業?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一語道破:“離不開一支有著‘扶貧攻堅突擊隊’之稱的50名大學生隊伍的全力幫助,他們在強力助推這個産業中,展現著當代青年的青春擔當。”

記者在王府刺繡扶貧車間一樓看到,有50名大學生組成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就在這裡。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主要對全旗12個鄉鎮蘇木進行一對一的服務。

“目前,王府刺繡車間已入駐大學生50名,25人留在基地抓培訓、抓新産品研發,25人跑市場、抓訂單,形成了集圖案設計、産品訂單、電商、網路銷售、市場開發為一體的刺繡産業人才團隊。”大學生創業協會主席楊褔林説,我們已擁有自主設計生産的蒙古袍、筆筒、靠墊、紙巾盒、書包等200余種産品,而且還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之中。

“在這個扶貧車間,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就業創業,還幫助鄉親們走上靠刺繡脫貧致富的路,在這裡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2017年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彬彬説,“我今年3月份被派往新佳木蘇木組織培訓農村婦女發展刺繡産業,經過兩個月積極努力,刺繡從業人員從150多人發展到700多人,到年底有望發展到2000多人。”

在去年,扶貧刺繡車間25名銷售員拿回了450萬訂單,加上在當地拿到的訂單,去年的銷售量突破了500萬,並在區內外建立了48家實體店,力爭到明年發展到100家,每家的年收入都要達到3萬到5萬元,爭取全年實現1000萬元的銷售額。

“去年7月底以來主要跑銷售和展銷會,先後在通遼、呼和浩特、長沙、香港等地開拓市場,拿回200多萬元的訂單。今年,從霍林河和呼和浩特簽訂了可觀的訂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安排繡工繡制。”去年畢業于新疆大學的安常福説,這裡是他放飛行銷夢想的大舞臺。

“蒙湘牽手”互幫互助 傳幫帶“攜手奔小康”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王府刺繡作為一項古老的手工技藝,雖然有很多獨特的韻味,但是想走出深閨遠銷國內外市場,還需要融入時尚元素,滿足國內外客戶的審美需求。

作為對口幫扶單位,經中宣部挂職幹部牽線搭橋,今年湖南長沙縣與科右中旗開展了“攜手奔小康”活動。3月16日至26日,長沙縣組織12名湘繡專業技師,在全旗12個蘇木鄉鎮舉辦了10期“蒙湘牽手,繡美生活”刺繡技能培訓,重點教授了湘繡的基本針法、單面繡的基本繡法及設計構圖方法,先後有3500多名繡工參加了培訓。

“現如今,太傳統的東西不好賣了。融進湘繡技藝後,我們的刺繡做工更加精細,色彩更加豐富了,繡出來的産品更加受歡迎了!”賽罕達壩嘎查的農民龍梅指著正在刺繡的産品説,這種“改良”而不“變質”的做法,保證了王府刺繡鮮活的生命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王府刺繡與湘繡的深度融合,讓王府刺繡“民族風味”變得更加時尚,陸續開發出了以古今名畫為題材的“富貴榮華”以及山水花鳥等寓意深刻、色彩艷麗的刺繡藝術品,成為酒店、商場、賓館、居家懸挂的裝飾佳品。

“上個月,我們接到了融合湘繡技藝的繡制‘富貴榮華’大單子,對方要求3天之內交貨。於是,我們老少‘繡娘’齊上陣,有紉針的、有分線的,大家輪流刺繡,連續奮戰3個晝夜,及時交付了訂單。雖然每個人只分得300元,但齊心協力完成一幅巨作讓我們回味無窮啊!”額木庭高鎮興隆屯嘎查刺繡車間主任其木格回憶起10多人一起刺繡的盛況,露出一臉的陶醉。

臨近釆訪結束,望著車間滿眼的刺繡産品,白晶瑩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説:“雖然我們的刺繡産品得到了客戶的喜愛,但目前需要突破的是如何與科技融合,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新的創意開發出適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産品,讓王府刺繡傳遞出更多時尚氣質,並借助‘網際網路+’快車,讓刺繡産業走得更遠、更長。”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