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了綠水青山的母親們

發佈時間:2018-05-19 19:52: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張一諾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017年9月8日,來自鄂爾多斯烏審旗井背塘村的殷玉珍,走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沙漠防治與脫貧”論壇的講臺,面對來自196個國家的代表,講述了她30多年艱苦卓絕的治沙之路。

人們讚美女性時,常會讚美她們“母親的精神”——付出、堅韌、無畏……

人們歌唱祖國大地時,常會將她比作自己的“母親”——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守護兒孫福澤綿長……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她們是懷有深愛的母親,同時也奮鬥在綠化美化祖國大地“母親”的道路上。

國際勞動婦女節、中國植樹節來臨之際,《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帶您走近她們——那些為了綠水青山的母親們!

“易媽媽”和她的500萬棵“生命樹”

“荒漠植樹刻不容緩,億萬個中國人行動起來,有一個人種一棵樹,讓我們的荒漠提早變成綠洲。”這鏗鏘有力的話語,出自一位即將70歲的“失獨媽媽”——易解放。

2000年5月,易解放的獨子在上學途中不幸遭遇車禍罹難。為完成愛子生前“為阻止中國沙塵暴,畢業後去沙漠植樹”的心願,易解放夫婦辭去在日本收入頗豐的工作,回到祖國,在內蒙古科爾沁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等多個沙漠化地帶植樹造林,一幹就是15年。

2002年,NPO綠色生命公益組織(Npo-Greenlife)成立。易解放是這一組織的創始人兼理事長。從此,她竭盡全力奔走于國內外募集植樹基金,會同各國志願者,開展沙漠植樹治理荒漠化活動,將所有募集的資金都用於植樹,並決心把自己的下半生奉獻給祖國的戈壁荒漠。

至今,綠色生命公益組織共計植樹500萬棵,成活率普遍達到85%,將27000畝黃沙滾滾的沙漠變成鬱鬱蔥蔥的綠洲。

從一個人植樹發展到帶領千萬個人投身於荒漠化治理,易解放被人親切地稱為“易媽媽”。

心繫60多名孩子的“治沙女傑”

1萬畝、2萬畝、9萬畝……11萬畝,在毛烏素沙漠,從小生活在陜西省靖邊縣沙窩窩裏的牛玉琴,用34年時光,籌資860多萬元,植樹2800萬棵。在治沙取得經濟效益後,她不忘回報父老鄉親,用3萬元建起了旺琴小學,解決了周邊60多名孩子的上學問題。牛玉琴被人們稱為“治沙女傑”。

牛玉琴先後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十大女傑”、全國勞動模範等20多個榮譽稱號。她説,最初治沙是為了吃飽肚子、擺脫貧困,現在“把荒漠治綠了,黨和人民肯定我,給了我這麼多榮譽。我要當好沙漠綠化的帶頭人,當好致富的帶頭人。”

從最初變賣家産、借貸治沙,到創辦綠源治沙有限公司,創建加玉林場、牛玉琴治沙基地,牛玉琴的治沙腳步始終不停。
從2010年起,牛玉琴在樹種單一、出現物種退化的林區開始栽植樟子松、油松、側柏、沙地柏、班克松等常綠樹種1.1萬畝,栽植白蠟、榆樹、文冠果等經濟樹種5000畝……目前,她所承包的治理區中心地段已建成苗圃600畝,培育樟子松、油松等苗木超過100萬株,為後期治沙提供了苗木、培育著希望……

在聯合國會議上講述治沙故事的沙區女性

“我代表的是千千萬萬中國沙區的人民,一代代矢志不渝防沙治沙的精神,我們的心願和大會主題一致: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2017年9月8日,來自沙區鄂爾多斯烏審旗井背塘村的殷玉珍,走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沙漠防治與脫貧”論壇的講臺,面對來自196個國家的代表,講述了她30多年艱苦卓絕的治沙之路。

殷玉珍20歲時,嫁到了荒無人煙的毛烏素沙漠腹地。結婚5個月後,父親來看她,卻被女兒的處境震驚了。心疼女兒的他傷心鬱悶,3個月後竟離世了。

“我不相信沙子能吃人!我要栽樹,寧可治沙累死,也不願意被黃沙欺負死。”這句已成為殷玉珍“治沙名言”的句子,也是她走上治沙路的誓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殷玉珍和丈夫起早貪黑、吃乾糧喝冷水,邊栽樹邊為小樹苗擋風固沙、層層設防,栽一片鞏固一片,逐步向前推進。30多年裏,殷玉珍每年種樹兩萬多株,讓7萬畝黃沙變成綠洲。

在她的感召下,周圍群眾積極承包荒沙地植樹造林,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殷玉珍不畏艱難、毫不退縮、持之以恒植樹防沙的精神,得到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綠色獎章”“全國十大女傑”等稱號,還被外國人稱為“中國驕傲”“地球公民”。

現在,殷玉珍在生態園裏種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全程有機種植。每到夏秋,桃果滿枝、牛羊肥壯,玉珍生態園漸漸成為周邊地區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打造1.88萬畝海防林的“造林娘子軍”

“陶鳳交和她的姐妹們,打破了流動沙丘上不能種樹的斷言,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們就是我們昌江的‘造林娘子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黎吉維這樣評價過一支隊伍。

這支隊伍,以陶鳳交為帶頭人,20多年堅持不懈,不畏颱風危險、不怕艱苦辛勞,只為在滿是流沙的土地上,種出一片蒼勁的綠。

這支隊伍,以“娘子軍”的堅韌不屈,栽下338萬株木麻黃,鑄就佔昌江整個海防林面積36%的“綠色長城”,留下一筆難以估價的生態財富。

20多年前,家住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的陶鳳交與丈夫靠販魚為生,日子過得平靜安穩。但天有不測風雲,丈夫意外去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為了養家糊口,陶鳳交開始種樹。

一開始,種了3年樹,沒活一棵。面對專家的否定和村民的嘲笑,陶鳳交不服輸的勁兒卻上來了——她要堅持種下去,直到種活。

1995年,陶鳳交拉著隊員文英娥找到昌江林業局,承包下“這個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繼續造林。

根據承包合同,每種活一畝樹苗,她們可以拿到60元錢。然而,1996年9月,第18號颱風襲擊海南,昌江受災,種滿小樹的沙灘變成了一片白茫茫,只能虧本。在姐妹們疑惑的時候,陶鳳交態度堅決,“我們再種,必須種。”

這一年,她們一共種下1249畝海防林,最後僅存活700多畝。拿錢那天,陶鳳交給姐妹們算賬:“我們是虧了,虧了體力、精力。可這片林是我們賺的。幾十年後,人們會知道,這是我們種的。”

就是從那一刻起,種樹,成為一種責任、一份情懷。

2010年,昌江完成海防林建設任務。全縣海防林面積5.2萬畝,陶鳳交和她的姐妹們親手種下了1.88萬畝,佔全縣海防林面積的36%。
獨自一個人時,陶鳳交也會百感交集:我就是種樹造林的命!當年承包的海防林撫育任務,如今還沒完成,還得繼續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