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內蒙古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用精美的文化歷史故事宣傳旅遊業

2018-03-29 16:49:58 | 來源: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任阿龍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內蒙古是草原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和承載地,蒙元文化、紅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富集的文化資源、獨特的文化魅力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內涵,也為旅遊業發展提供著不竭的源泉。

之前聽一位媒體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上海的遊客在錫林郭勒盟觀看了馬文化情景劇《千古馬頌》。長調聲響起,當“主人公”白馬救活主人倒地身亡時,他不禁流下眼淚。他感動於草原上的人馬情懷,得知“主人公”白馬最喜歡吃胡蘿蔔,便去買了整整兩大袋子胡蘿蔔交給馴馬師。美麗的大草原和震撼心靈的文化演藝,于他而言,是一次深度的心理撫慰。

內蒙古是草原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和承載地,蒙元文化、紅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富集的文化資源、獨特的文化魅力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內涵,也為旅遊業發展提供著不竭的源泉。為不斷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去年內蒙古高規格召開了全區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暨旅遊推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推動文化演藝項目進景區、進城市、進社區、進農牧區,指導和支援旅遊景區開發獨具魅力的文化演藝項目。

文化旅遊相映成輝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傳奇的民族,每次提到蒙古族都能夠想像到那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以及牧民載歌載舞的熱情。

烏恩是從科爾沁草原走出來的一名蒙古族歌手,2015年,他在內蒙古衛視蒙語春晚上憑一首《難忘的年代》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如今,烏恩也會在一些景區為遊客歌唱。烏恩説,蒙古族歌曲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包含著草原人民博大的胸懷,要讓更多的遊客通過我們的民族歌曲了解我們的民族。

蒙古族長調音調高亢,曲調優美流暢;草原上的呼麥更是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不只是歌曲,蒙古族的舞蹈也極為豐富多彩。

黃花溝旅遊區演繹總監孫聖力説,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子彪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等。

黃花溝旅遊區處於“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的核心區,遼闊的鮮花草原,加之納涼避暑的屬性,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孫聖力説,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我們一直在研發更新文化演藝産品,把蒙古族歌舞、祭敖包、祭拜長生天等古老的文化更好地呈現給遊客,讓遊客深刻感受到這片草原厚重的文化遺産。

在國家5A級景區成吉思汗陵旅遊區,鄂爾多斯婚禮舞臺劇每天都在上演。成吉思汗陵旅遊區負責人云娜説,蒙古族的婚姻儀式多種多樣,這其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最為精彩。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面紗、新娘敬茶、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我們把已經流傳了700多年的鄂爾多斯婚禮搬上舞臺,讓遊客通過比較輕鬆的形式了解鄂爾多斯的歌舞、飲食、文化、禮儀和風俗。

演藝産品多姿多彩

當前,內蒙古各地加快文化演藝産品研發、推廣力度,力求以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演藝産品為抓手,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把精美的文化歷史故事作為宣傳行銷旅遊業的具體措施,提升城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去年,由呼倫貝爾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呼倫貝爾市本土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精品劇目《天邊》受到廣大市民和遊客的高度評價。該劇以國內知名音樂家烏蘭托嘎畢生心血作品為基調,將《呼倫貝爾大草原》《天邊》《草原在哪》等13首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穿插其中,並以舞蹈形式貫穿劇目,融匯了呼倫貝爾民族音樂文化之精華,是民族歌舞演藝的昇華和突破,截至去年12月底,共演出44場,觀眾達5萬餘人。

呼倫貝爾市旅發委負責人介紹,《天邊》民樂民舞具有鮮明的風俗特色,整個故事中既有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又有草原人民不畏困苦,互相扶持的精神,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大型歌舞劇。拉動呼倫貝爾四季文化演出市場,提升呼倫貝爾旅遊客流量,《天邊》作為高端旅遊産品項目進行打造,有利於帶動呼倫貝爾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

二連浩特市引進了大型實景歷史劇《成吉思汗的黑纛》,該劇組擁有蒙古國50名矯健騎手、60多匹訓練有素的蒙古馬、俄羅斯黑馬、矮馬、純種汗血寶馬陣容。演出場景分為12幕,依次為黑纛、老牧人、狩獵、那達慕、薩滿等,生動講述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遊牧部落、結束連年戰亂,建立蒙古汗國的過程,場面宏偉壯觀。

二連浩特市旅發委負責人介紹説,去年繼續投入5500萬元,對《成吉思汗的黑纛》演出場地進行舞美、燈光提檔升級,更名為《天驕傳奇》,並對原有演齣劇情進行更新設計,同時增加對馬背民族歷史的演繹,提檔升級後的演出效果更加震撼。

《馬可·波羅傳奇》是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藝集團創編演出的大型民族舞臺劇。自2013年首演以來,先後在呼和浩特烏蘭恰特大劇院、美國布蘭森白宮劇院、北京中國國家大劇院,還有匈牙利、義大利、加拿大等地方與國家上演600余場,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該劇目以800多年前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歷經艱辛,跋涉萬里,經蒙古草原抵達元大都並遊歷華夏大江南北的歷史故事為背景展開,從馬可·波羅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元朝的繁盛、博大、包容、開放與和諧。這部舞臺劇集音樂、舞蹈,特別是蒙古族長調、呼麥等於一體,融合雜技、魔術特技等藝術形式,巧妙運用新媒體影像技術手段,使劇目更具想像力,舞臺效果更震撼。扣人心弦的劇情與精美絕倫的表演,表達了人類對於和平的嚮往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錫林郭勒盟依託察哈爾、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四大遊牧部落各具特色的文化傳承,著力打造以元上都為核心的蒙元歷史文化産品,歷史文化音樂劇《夢之都》以及烏蘭牧騎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為主的文化藝術演藝産品。

包頭市依託滿都拉口岸,開發特色風情體驗、休閒娛樂、民族特色商品等旅遊産品,打造具有蒙元風情特色的旅遊風情小鎮;依託賽汗塔拉城中草原,打造大型實景史詩大劇《夢回秦長城》,配套開發蒙元風情體驗、餐飲住宿等旅遊業態,打造包頭乃至自治區具有國際影響的旅遊名片;依託希拉穆仁草原,更多地植入蒙古族服飾展示、民族美食體驗、民族文化展演等元素,打造特色鮮明的標誌性旅遊文化品牌。

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張金山表示,隨著內蒙古文旅融合的不斷深入,看壯美景致,品文化內涵,已經成為內蒙古旅遊産品的“標配”。對於內蒙古旅遊産業的發展來説,文化演藝産品的開發,保持了旅遊産品的地方特色及品質,旅遊演藝産品向觀眾全面展示了旅遊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服飾和美食,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和吸引力,文化演藝産品也成為旅遊目的地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和最直接的宣傳手段。

去年,內蒙古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指出,支援打造演藝項目,重點推出《千古馬頌》《馬可·波羅傳奇》《無伴奏合唱》《呼倫貝爾大草原》《鄂爾多斯婚禮》《天驕成吉思汗》《阿拉騰陶來》《契丹王朝》《庫布其》《森吉德瑪》《黃河水繞著準格爾流》《靈魂之旅》等一批精品演藝節目。開展3A級以上景區文化提升工程。鼓勵發展具有民族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節慶活動,打造一批文化旅遊節慶精品,培育建設一批文化旅遊示範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旅遊景區。

自治區旅發委負責人表示,旅遊與文化的結合是提升地方旅遊吸引力的主要途徑,要積極出臺扶持性政策,運用主流媒體、旅遊場所等資源加大對內蒙古優秀旅遊演藝項目對外的推廣力度,打造文化演藝品牌,推動旅遊演藝産業快速發展。

(原標題:內蒙古文旅:看壯美景致 品文化內涵)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