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建設文明內蒙古,我們該做什麼?

2018-03-14 16:12:1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 作者:趙丹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盛不衰。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在浩瀚如煙海的文化長河中,極具特色,不可或缺。在為人民美好生活不斷奮鬥的道路上,內蒙古一定會步履鏗鏘,砥礪前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文明城市裏的關愛和溫暖,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環境的美好與和諧,繁榮興盛的文化……無疑,這都是文明內蒙古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圍繞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做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文藝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建好新型智庫。加強網際網路內容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薄精神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指明瞭方向,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一個文明的內蒙古該如何來建設?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傳統的蒙古族祭火儀式現場(攝影:管永新)

讓文明成為內蒙古的氣質和形象

“中國好人榜”2月榜單上,內蒙古有兩位好人上榜,其中一名叫阿拉塔。她是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巴彥查幹蘇木恩格爾寶力格嘎查的牧民,曾用無私的母愛戰勝了親人的離世、生活的貧窮,堅強地營造了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經濟上並不富足的阿拉塔,經常為巴彥查幹小學幼兒園的學生送去作業本、文具等學習用品,她還連續兩年捐贈500元為孩子們慶祝六一兒童節。阿拉塔在成為一位偉大母親的同時,也是一位和諧社會的建造者。

市民是文明建設的主體,沒有文明的市民,就沒有文明的城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一位幹部説,內蒙古以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一批又一批充滿時代感、飽含正能量的先進個人和集體涌現出來,為全社會樹立了道德標桿,成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旗幟。建設文明的內蒙古,必鬚髮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高樓大廈提升了城市的“顏值”,但倡導和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創造一個文明的環境卻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車輛在斑馬線前停下,耐心等待行人的經過;圖書館、博物館等場所秩序井然,沒有喧嘩;在室內公共場合,聞不到一絲煙味;餐館中,人們將吃剩的飯菜打包帶走……在生活中,文明是一種氣質、是一種情懷、是一道風景。

3月5日,自治區學雷鋒志願服務集中示範活動啟動儀式上,志願者代表劉玉敏説:“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我們要用真情奉獻社會,用行動踐行諾言,為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設一個文明的內蒙古,首先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治區文化廳廳長佟國凊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建設文明內蒙古,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發揮好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豐富多彩的文化讓幸福更有質感

在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紅彤彤的燈籠成了遊客拍照的背景;各文藝團體的演出增加了新年的喜慶,各種文化活動更是點燃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令廣大烏蘭牧騎隊員歡欣鼓舞,讓全區2500萬草原兒女精神振奮。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長孟克吉日嘎拉説:建設文明內蒙古,我們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始終保持烏蘭牧騎的紅色基因不變,紮根草原,服務人民,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時代特徵,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實現內蒙古文藝創作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大年初四(2月19日)晚,內蒙古臨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挂滿形狀各異的綵燈,吸引著眾多遊人的眼球,公園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攝影:未來網 宋霞霞)

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認為,建設文明內蒙古應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及草原文化所包含的尊重自然、堅守信義、開放包容、崇尚英雄的理念,融入到生産生活實踐中,並結合時代要求創新發展。

參加全國兩會,吉平帶去了《關於加強內蒙古民族文化傳統村落調查與保護的提案》《關於推動小微網志物館發展建設的提案》等提案。他認為文明內蒙古的建設離不開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也應該注重各類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載體建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盛不衰。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在浩瀚如煙海的文化長河中,極具特色,不可或缺。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珍貴的,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它的內涵、發展和變遷等文化資訊資源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意義重大。

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説,幾千年來,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不僅成為各民族賴以綿延發展、增加凝聚力的紐帶,也成為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以及聯繫世界的橋梁。傳播弘揚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就是綿延我們的文化血脈,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建設一個文明的內蒙古,還需要弘揚科學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使崇德向善、學習先進成為風尚。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讓閱讀成為一種精神追求,讓終身學習成為生活方式。注重人文精神建設,培育禮儀文明、語言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網路文明,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要建設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開展移風易俗,振興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保護自然生態風貌,讓鄉村更加美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科學、健康的文化內涵滲透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之中,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讓文明成為內蒙古的氣質和形象……

在為人民美好生活不斷奮鬥的道路上,內蒙古一定會步履鏗鏘,砥礪前行!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