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寧才:民族電影是最堅定的民族文化的守望者

2017-09-16 11:59:3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倩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從演員到導演,從臺前到幕後,角色、主題千變萬化,不變的是他堅守民族電影的赤子之心,這就是蒙古族導演寧才。

蒙古族導演寧才回來了,和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一起回來了!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從演員到導演,從臺前到幕後,角色、主題千變萬化,不變的是他堅守民族電影的赤子之心。

導演寧才接受採訪(新華網 曹楨攝)

“民族電影的使命就是我的初心”

《靜靜的艾敏河》、《季風中的馬》、《紅色滿洲裏》、《額吉》……一直以來,寧才把鏡頭對準他的家鄉,通過銀幕影像講述著蒙古族光輝的歷史,草原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思考著本民族在社會轉型下的生存與發展。

寧才作為蒙古族導演,他了解草原,了解牧民的內心,這份感同身受與心靈相通使得他的創作直擊人心,引發共鳴。

2005年上映的《季風中的馬》就是一部關於草原的現實題材影片,通過扣人心弦的故事,引發人們對保護草原、保護環境的思考。

這部影片成為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上眾多參評影片中唯一一部獲得亞洲電影大獎的影片。

在內蒙古民族電影不斷前進的路上,以寧才為代表的一支強大的創作隊伍逐漸壯大,塞夫、麥麗絲、王新民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導演主創為內蒙古民族電影乃至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做出了巨大貢獻。

內蒙古生産的影視劇已經先後奪得包括“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內外百餘項重要獎項。

光環背後是無數內蒙古電影人的不忘初心。

寧才説,民族題材電影所肩負的使命的就是講述民族的故事、傳承民族文化、為少數民族尋找民族文化的心靈棲息地。

“民族電影的使命就是我的初心,”他説。

講好自己的故事,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電影應該是風箏線,不能讓民族電影的觀眾如同斷線風箏一般,寧才反覆強調。

“用品質、用創意、用內涵、用形式打動自己、打動觀眾”

寧才説,浮躁的環境中有太多所謂的感動,所以要在浮躁中找到民族題材電影所應該堅守的東西。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他深知這一點。

在當今影視劇生産産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環境下,寧才並沒有急功近利。相比讓民族電影走出去,他認為觀眾內心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更重要。

“我想拍,現在也能拍,但是總覺得還差點什麼,還需要進行各方面的打磨,直到滿意為止,把自己感動為止。”在談及下一步的拍攝計劃時,寧才説。

創作出一批有品質、有境界、有內涵的、有深刻理解的影片,才可以從內到外真正的提升影響力。用品質、用創意、用內涵、用形式打動自己、打動投資方、打動觀眾,這是他一直在追求的目標。

走過輝煌,如何再造輝煌,寧才對於品質的追求和對藝術的一絲不茍或許是最好的解答。

“要培養草原文化之子”

“電影是夢,以夢為馬,開啟未來,讓心靈之駿馳騁在電影藝術蒼穹之巔。”這是寧才與錫林郭勒盟職業學院聯合創辦的成吉思汗電影藝術學院的招生標語。

這是內蒙古首個開設電影全專業的電影學院。他介紹,今年已順利完成了招生計劃,專業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

在更早之前的2012年,為了從各大名校培養民族影視人才,寧才和母校——上海戲劇學院積極爭取,學院同意開設蒙古族班。寧才便帶著母校老師從呼倫貝爾到阿拉善,差不多走遍每一所蒙古族中學,招到35名民族學生。同時又説服上海音樂學院招收了內蒙古作曲與編劇專業的15名學生。

從堅守內蒙古民族文化到繁榮內蒙古民族文化,他的每一步都鏗鏘有力。

寧才説,民族影視人才培養很重要,他們都是草原文化的“兒子”,他們懂得草原文化,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全心全力支援他們。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