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大漠,千百年來庫布其人就是生活在這方黃色土地上。漫天黃沙雖美,但卻是人類最頑固的敵人。也許,正是這樣艱苦的自然條件才孕育了庫布其人與生俱來的頑強和堅韌。三十年前,他們帶著“敢向黃沙要綠色”的魄力,開始了漫長的治沙路。三十年來,庫布其人用雙手創造出了一個綠色奇跡。肆虐的黃沙變得“溫柔”了,綠洲一天一天的“長大”。在這裡,大漠中人們終於守望到了生命的綠色奇跡。
2017年4月22日,第48個世界地球日,一場以“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共用生態地球家園”為主題的植樹公益活動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舉行,旨在號召全社會關注沙漠治理,助力“一帶一路”沿線治沙扶貧、共用沙漠綠洲經濟。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作為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北京三大風沙源之一,是防治沙塵暴、改善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戰場。
“目前,三分之二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著荒漠化威脅,我們正在把庫布其沙漠的治理經驗、技術和模式,以論壇、國際培訓、項目輸出等形式輸入到這些需要的國家中”,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表示,庫布其沙漠是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範,也是沙漠地區的“脫貧樣本”,庫布其的治沙實踐對“一帶一路”沿線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60歲的蘇榮小在沙漠中植樹多年,黝黑的臉龐寫滿了治沙的艱辛。
67歲的任祥,很早就跟隨億利集團在沙漠裏種樹,他的家就位於庫布其沙漠深處。在庫布其生活了幾十年的他,對當年的沙漠生活記憶猶新。
45歲的楊海寬在用汽油機帶螺旋桿打穴種樹的“幹種法”植樹。2012年,庫布其獨貴塔拉鎮的一位名叫閆利寬的普通農民琢磨出這套“幹種法”,當年億利集團就帶領當地牧民完成了32萬畝沙地的種植,開啟了沙漠種樹治沙的神話。
在七星湖酒店做草皮工程的綠化公司的員工都是來自附近的農民,他們的月均收入有2800元人民幣。
43歲的張繼海已經種了12年的樹了,光伏企業自己不養綠化産業工人,而是與當地農牧民合作,雇用他們種樹、養護。農牧民就近就業、按勞取酬。
41歲的張繼亮在沙漠種樹多年,強烈的日光反射讓他總是瞇著眼睛看東西。
庫布其沙漠大力發展甘草産業,不僅能防風固沙,修復沙漠生態,還能帶來經濟效益,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在這裡種下甘草,就種下新希望。這些種植甘草的鄉村婦女在勞動的同時也不失女性的愛美天性,為了防曬把臉都包裹地嚴嚴實實。
51歲的賀改藍曾經因為貧困將親生的小女兒送人,如今通過勤勞致富,她已經擁有了3輛汽車,並帶領4戶貧困戶種植甘草。她開心的告訴我們:“有句順口溜:人好不如命好,養羊不如種草。地里長出草來了、樹來了,把這個風沙止住了,我們農民也能睜開眼睛了。”
45歲的楊瑞林在剪羊毛,杭錦旗羚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運用多種方式同當地農牧民構建起了堅實的利益聯結機制。
由億利資源集團出資,為當地貧困戶興建的杭錦淖爾生態扶貧新村。
杭錦卓爾生態扶貧新村的村口,65歲的蘇寶玉騎在他的摩托車上,他的父親14歲就來到了這個村子,就在日子過得最苦的那些年裏,他都沒有想過要離開故土。
今年59歲的蘇成永患有心臟病,妻子也患有多種疾病,兩人都無法外出打工,2015年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他們搬進了由政府和億利集團為每戶分別補貼5萬元,共計10萬元為村民修建的安置新居。
7歲的徐梓涵在甘草地裏快樂的玩耍,他的父親正在旁邊的田地裏播種甘草,小小年紀的他還不太明白這片土地對於他未來的意義。
10歲的王新蕊和她喜歡的會唱歌的娃娃艾莎(Elsa)(冰雪奇緣),沙漠中相對封閉的生活並不妨礙孩子們對外界生活的嚮往。
億利東方學校標準的11人制人造草皮球場上,14歲的馮榮(右)和15歲的賈樂(左)在上足球課,沙漠中的環境一點不影響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他們和中國所有熱愛足球的同齡孩子們一樣有著自己的球星偶像。
20歲的郭曉晨在光伏工地上,每個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人民幣。
51歲的張軍在光伏工地上熟練的安裝著光伏電池板,一年前他還在地裏幹著農活。
庫布其沙漠腹地中的牧民新村,41歲的斯仁巴布是這裡的住戶之一,村裏的牧民們也搭上了致富的快車,如今村裏的村民們大多數都在從事與旅遊業相關的産業。沙漠沖浪車現在是斯仁巴布重要的收入來源工具。
47歲的“牧家樂”的女主人薩仁呼世圖(中)和前來幫廚的鄰居。經過20多年的治理,沙漠裏的人們重新認識了沙漠,他們不再害怕沙漠,沙漠不僅可以治理而且可以致富。
57歲的毛志平來自河北邯鄲,到庫布其沙漠七星湖景區做綠化保潔已經一年多了,每月28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讓他很滿意,連妻子也一同從河北來此生活。
治理沙漠給庫布其今日的生活帶來巨變,但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就可能來自億利東方學校的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