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週末年
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犬戎不斷侵襲西周
甚至一度攻陷國都鎬京(西安)
西元前770年不堪其擾的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洛陽)
史稱"平王東遷"
無法自保的周天子威信驟降
諸侯們蠢蠢欲動、紛紛割據稱雄
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中寫道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春秋爭霸"開始了
但鮮有人注意的是
犬戎的侵襲還開啟了一個更廣闊的歷史進程
即代表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
與代表遊牧文明的草原民族的長期拉鋸戰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2000多年
直到明亡清興才算基本結束
正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打打殺殺、分分合合中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融合産生了
中華文明
因此有學者甚至説
中國有一半的歷史是在草原上書寫的
然而我們的教科書對另一半歷史顯然著墨有限
今天我們以地理的眼光來審視這場空前絕後的戰爭
你會發現戰爭大致圍繞下圖中的紅線展開
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它把中國分割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半壁
一側是廣闊的農田
另一側是同樣廣闊的大草原
2000多年間
或是遊牧民族驅馬南下、叩關搶掠
或是中原王朝越線反擊、直搗王庭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最北端)
▼
但中國的草原有一個非常不利於草原民族的因素
乾旱
以北美草原為例
它的年均降水量可以達到600到1000毫米
東非大草原也普遍在700毫米以上
但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不足400毫米
旱災時常發生
五畜奄息、人類生存困難
更無法積蓄戰鬥力
一些優質的草原還因為距離戰爭前線較近
很容易成為中原王朝的囊中之物
比如在漢朝的攻擊下匈奴就失去了肥美的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草原在很長一段時間
都成了中原王朝的軍馬供應基地
匈奴人的歌中唱道
(匈奴民歌,佚名)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這種形勢下
呼倫貝爾草原橫空出世
這個日後中國最知名的草原
所有見過它的人都會驚嘆于它的美麗、廣闊
(攝影師網際飛俠)
▼
更特別的是
呼倫貝爾草原簡直就是中國草原中的異數
它位於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最北端
是中國緯度最高的草原
可以遠離中原王朝的威脅
再者
它的年均降水量雖然只有350毫米上下
但卻非常濕潤
是中國水草最豐美、最肥沃的草原
今天一個呼倫貝爾市的水資源
居然可以佔到內蒙古全區的7成
可見其濕潤程度
也可以想見內蒙古其他草原的乾旱程度
如此充沛的水資源主要源於
它在整個蒙古高原上都堪稱獨一無二的地形
它的東側是大興安嶺山脈
其他三面則是蒙古高原的低山或者丘陵
在高地環繞之中呼倫貝爾草原形成了一個"淺盆地綠洲"
低窪的地勢匯集了上千條河流
成為草原上的水鄉澤國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
被作家老舍稱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
從大興安嶺西麓流出後
遇到平坦的呼倫貝爾草原
似乎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流淌
乾脆在草原上一會兒東奔、一會兒西走
一會兒南行、一會兒北進
其直線長度僅有200多公里
但如果算上蜿蜒的河曲
長度將超過2000公里
整整擴大了10倍
(攝影師楊孝)
蜿蜒的河水在兩岸滋養出萬頃牧場
牧草繁茂如地毯一般
龐大的羊群像割草機一樣掃過草原
第二天草原上的牧草就又長出了新茬
照樣繁茂如地毯
(攝影師風中的漢子)
夜晚降臨
草原已是一片漆黑
月光播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
馬群卻仍在享用豐美的水草
久久不肯離去
(攝影師吳文傑)
同樣發源於大興安嶺的根河
是蒙古語"葛根高勒"的諧音
意為"清澈透明的河"
直到今天其大部分河段兩岸仍然密布原始森林
根河得以保持最原始、最純凈的狀態
當它流入額爾古納市境內的林緣草地時
森林開始讓位於草甸
岸邊也成了牲畜的樂土
(攝影師施偉)
根河河道在平坦的地勢中也變得雜亂無章
充裕的河水造就了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濕地
額爾古納濕地
(攝影師裴國慶)
呼倫貝爾草原的上千條河流
最終都會流入額爾古納河
之後它一路向北奔騰
在漠河附近與從俄羅斯而來的石勒喀河交匯
從這裡起它被稱為黑龍江
黑龍江再向東2800公里注入鄂霍茨克海
草原上源源不竭的奔流之力才算用盡
今天的額爾古納河是中俄兩國的界河
從長滿白樺林的山頭向俄方望去
碧綠的河灘草甸、低沉的夕陽
仿佛敘説著兩國間無盡的往事
(攝影師大車_Dache)
當夕陽落下山頭
余暉在天際流連不去
蜿蜒的河曲又像一條潔白的哈達
成為兩岸居民的福祉
河流還在草原上形成了兩個大湖
呼倫湖與貝爾湖
呼倫貝爾也因湖得名
其中呼倫湖水域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
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淡水湖
在乾旱的北方出現這樣的大湖堪稱草原上的奇跡
從下面的全景照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浩瀚
呼倫湖是一個大型吞吐湖
湖面面積不只一次擴大或縮小
最大時曾達到現在面積的數倍
岸邊驚濤陣陣
洶湧有如海浪
(攝影師Xin-Qi)
湖的西北岸立著一根高達10米的天然石柱
傳説成吉思汗當年為躲避敵人追擊
曾在石柱下暫避
當地人把它稱為成吉思汗拴馬樁
呼倫湖中魚類密布
多到令人驚詫的地步
史書中曾記載古代呼倫湖的魚擁擠成群
以至於船隻無法前行
今天著名的呼倫湖冬捕
一網下去就是10噸的魚
(漁民們用鏟子奮力揚起剛捕獲的魚,確保每一條都獨立凍住)
呼倫湖的姊妹湖貝爾湖也是一個浩瀚的湖泊
在明代它名為"捕魚兒海"
晚清時期中央政府對該地控制力減弱
連名稱也變成了偏向於俄語發音的"貝爾湖"
作為呼倫貝爾草原名稱的另外一半
它如今只有1/15的面積屬於中國
從中國一側望去
蒙古國境內的湖面正在下雨
烏雲之下形成了幾條"水柱"與湖面相接
攝影師紀錄下了這場跨國之雨
(攝影師休閒影釣)
呼倫貝爾草原上還有數百個小湖泊
有的常年水源不絕
有的隨雨水多少出現或消失
它們甚至不會出現在地圖上
但這卻是富水的大草原的特色
(攝影師Swimbear)
河汊縱橫、魚類眾多
又遠離人間煙火
大批候鳥在此落腳
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2條途經這裡
僅呼倫湖自然保護區就有鳥類191種
種屬佔全國的1/5
(攝影師野韭菜、未央千尋)
其他野生動物
如赤狐、黃羊也非常常見
除了豐沛的水資源
呼倫貝爾的土壤還以肥沃的黑鈣土、栗鈣土為主
黑鈣土同時也是東北平原的主要土質之一
這樣的土質既可以讓東北成為中國的糧倉
也可以讓呼倫貝爾沃野千里
(攝影師趙蘭富)
初夏的一場潤雨過後,彩雲還未散去
牧草便已經竄天式的瘋長起來
花兒們也點綴其間,一片片、一茬茬
因為這裡緯度太高
植物們只有100多天的生長期
它們必須趕潮般地抓緊時間長大、長高
(攝影師假面視界、張柏青、趙蘭富)
秋天植物們收起葉綠素
以燦爛的金色示人
牧民們已經打好過冬的牧草
用機器捆紮成圓柱形的草垛
從遠處看去形成了漫山遍野的小點
冬天植物們被冰雪覆蓋
百色歸一
厚厚的積雪純凈得一塵不染
等到又一個春天來臨
山坡上的杜鵑花率先迎風怒放
生生不息的輪迴開始了
(攝影師執著走著)
很多人以為草原上的植物比較單一
不如森林豐富
事實上草原上陽光雨露均沾
只要有充足的水資源和良好的土質
反而比大樹遮蔭蔽日的溫帶森林裏的植物更豐富多樣
而呼倫貝爾恰好這兩個條件全都具備
植物們便可以在這裡肆意生長了
據統計呼倫貝爾草原的植物有1000多種
其中草藥、漿果、油料、食用植物就有500多種
下圖中看似普通的一小塊草甸
裏面簡單辨認出的牧草就有5種之多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
沒有草原生活經驗的人
會以為草原上的牛羊只是單調地吃一種或幾種草
事實卻足以令人驚愕
據內蒙古草原研究所研究員劉書潤估算
即使在草原退化的今天
呼倫貝爾的一隻羊一生也可以吃到200-300種植物
比很多人類一生所吃到的植物種類還要多
優質的牧草養育了呼倫貝爾草原的牛、羊、馬、駱駝
牧民將這四種動物稱為"五畜"
其中的羊包括了山羊、綿羊
與農耕地區以飼料方式集約化餵養不同的是
呼倫貝爾牛羊的"餐桌"極其廣闊
平均20畝草場才養育一隻羊
養育一頭牛或一匹馬則需要100畝草場
(額爾古納濕地"幸福"的牛,攝影師劍鋒)
由於草質優良、種類豐富、草場巨大
一隻春天生的羊羔到了秋天就可以養肥長壯
草原上的一戶牧民剛拆除了自家的羊圈
從空中俯瞰羊群如水滴一樣滴出羊圈
羊圈裏裸露的土地已經開始長出嫩草
不用多久綠草就會重新覆蓋羊圈
羊群停留的痕跡將無影無蹤
(攝影師趙蘭富)
而五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本土馬的第一大類型
它胸廓深廣、背腰平直、肋拱腹圓,非常適合騎乘
前肢正直、後肢略微外向又十分善於奔跑
在冬季漫長的蒙古高原還造就了超強的體力和耐力
令其他馬種望塵莫及
近現代的100年間
呼倫貝爾人還在蒙古馬的基礎上
用世界上的其他名馬雜交培育出了
三河馬
它繼承了蒙古馬的優點
並兼有國外名馬高大英俊、身材勻稱的優點
是蒙古馬最優秀的培育品種
它主産區位於根河、得爾布爾河、哈烏爾河三條河的流域
並因此得名
(三河馬主要譜係,源自中國國家地理)
呼倫貝爾草原面積高達10萬平方公里
與整個江蘇省的面積相當
如此大面積的優質草原
其生産力相當驚人
今天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場面規模已經比古代遜色了不少
但也非常壯觀
(攝影師希德日古)
草原民族只憑一個帳篷
就可以在草原上放牧、繁衍生息、壯大實力
下圖是一個典型的呼倫貝爾夏季營地
牛、羊、馬、帳篷等元素齊全
(攝影師希德日古)
有了天賜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草原民族可以與中原王朝一爭高下
東胡、室韋、突厥、回紇、契丹
烏桓、鮮卑、女真、蒙古
一個個草原民族不斷進入呼倫貝爾
利用這裡的優越的自然條件
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
呼倫貝爾草原就像發動機一樣
為草原民族由東而西、由北而南征戰四方提供動力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説
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
中國歷史上有7個少數民族建立了統一全國或北方的政權
其中有4個得益於呼倫貝爾草原
西元1世紀
起源於今天呼倫貝爾市境內大興安嶺的鮮卑拓跋部
"南遷大澤",即今天的呼倫湖
他們取代匈奴人成為呼倫貝爾的主人
西元439年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中國北方
今天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就是他們留下來的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攝影師Zhangzhugang)
在呼倫貝爾草原遊牧過的契丹人
以此為基地向內蒙的中部和西部擴張
並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遼王朝
直到今天仍有十幾個國家的語言中用"契丹"指稱中國
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等斯拉伕語系、突厥語系國家
(西元1111年宋、遼、西夏三國形勢圖)
契丹之後崛起的女真人
進入黃河流域建立了金王朝
他們深知呼倫貝爾的重要性
為保衛這片草原築起了兩道邊墻和數座古城
其中一條邊墻在草原的西北部
沿著額爾古納河一直向西
中間經過滿洲裏直到呼倫湖以西
長約數百里
(金邊墻遺址赤峰段)
蒙古人的遠祖曾生活在呼倫貝爾
後來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兀室韋部
從呼倫貝爾遷到今天蒙古國的肯特山區
而他的母親訶額倫、皇后孛爾帖則都出生於呼倫貝爾
成吉思汗在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前
始終跼踀于斡難河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區
但當他打敗塔塔兒人佔領了呼倫貝爾
不到幾年便統一了蒙古諸部落
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誕生了
(1227年成吉思汗去逝時的蒙古帝國版圖)
蒙古人在失去中原後
北元政權曾以呼倫貝爾為基地反攻明朝
但經歷多年腐敗的軍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
西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第6次北伐
在捕魚兒海(即貝爾湖)附近徹底殲滅北元軍隊
俘虜北元皇子、嬪妃、公主100多人
戰馬4.7萬匹、牛羊10萬餘頭
北元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中原王朝抗衡
之後明代雖然仍面臨來自草原的威脅
但草原民族再也沒有聚集起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力量
1860年9月21日
為保衛北京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
在通州八里橋與英法聯軍激戰
面對新式火器的清軍只能肉身相博
此役清軍戰死1000余人
而英法聯軍僅死亡5人
如此巨大的戰損比標誌著草原時代的終結
屬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輝煌也煙消雲散
工業文明的新時代從西方崛起了
今天
呼倫貝爾草原依然是全中國保護最好的草原
但牧民們用圍欄分割了草原
遊牧已經基本消失
草原的生態也面臨著
水位下降、野生動物減少、開礦等諸多威脅
未來的草原文明出路在何方
成為今天草原人的心結
(攝影師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