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第五屆世界民族藝術錦標賽在保加利亞美麗的海濱城市尼賽波爾盛大開幕。約有30多個國家的約80多個團體和個人參加,創參賽人數的歷史新高。草原情·阿音組合代表中國參賽,在這項目前世界上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最高賽事中,一舉獲得了三項金獎,分別是組合金獎、演唱個人金獎和舞蹈個人金獎的佳績。
而本期《瘋狂秀》欄目,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通過現場即興表演奪得舞蹈個人金獎的蒙古族帥小夥——呼德勒的故事。
初見呼德勒,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深邃的雙眸,和他的舞蹈一樣,想要講述的故事好像很多很多。
他1984年3月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眾所週知,庫倫旗地處燕山余脈和科爾沁沙地相接處,是久負盛名的安代藝術之鄉。而粗獷豪放、旋律優美的安代舞給呼德勒內心播撒下最初的舞蹈的種子,“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叔叔阿姨們經常拿著紅綢子,伴隨著飛揚的塵土在院子裏跳舞,氣氛相當熱烈,我就站在一邊默默地看著,覺得特別有趣,那是舞蹈給我留下的最初的印象。”他説。
1997年,呼德勒來到呼和浩特開始真正學習舞蹈。18年後的今天,他不僅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舞蹈係優秀的青年教師,更是一位擁有自己獨特風格、對舞蹈藝術有著獨到思考的舞蹈家。這些年,他針對民族特點和蒙古族性格特點,表演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也參加過很多比賽獲得過很多獎,比如: “金燕子”杯國際舞蹈大賽金獎;全國第七屆“桃李杯”舞蹈比賽表演優秀獎; “成吉思汗”杯中國首屆蒙古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全國文華藝術院校獎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但是,目前為止始終還沒能創作出以安代舞為元素的舞蹈作品,對此他説:“年幼時期種下的安代舞的種子,現在還在成長期,還需要再等待。不過我想,它總有一天會結出美麗的果實。”
呼德勒説,老天總是對他很眷顧。2005年,他赴蒙古國參加“金燕子”杯國際舞蹈大賽的時候,正逢半月板二度損傷,還沒完全康復,醫生建議他靜養。但是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強忍著疼痛去參賽。“當時我必須保證膝蓋一直處於活動的狀態,才能在比賽的時候完成我的作品。我又是最後一個出場的選手,身體挺受折磨的。不過,我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參賽,所以還比較輕鬆。”在這次比賽中他表演的獨舞《米力嘎》獲得表演金獎,這讓他感動非常意外。去年,參加第五屆世界民族藝術錦標賽的時候,臨時決定加獨舞部分,直到比賽開始前幾分鐘還沒想好怎麼跳,於是在比賽的時候直接來了一段即興表演,沒想到這次同樣意外獲得了金獎。這些榮譽似乎得來輕鬆,其實仔細想想也是水到渠成,這離不開他平日裏刻苦地訓練和對舞蹈得深刻體悟。
2016年1月9日、10日原創現代蒙古舞劇《藍·印》經過近兩年精雕細琢亮相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反響強烈。著名作家、蒙古文化研究者舒尼看完演出發出這樣的感慨:都市人把對功名利祿的貪而不得稱作黃粱一夢,而蒙古人的黃粱一夢就是打獵放牧、聚在一處酒宴歌舞。崇敬一把好弓一位好長輩,熱愛一群朋友、一次熱鬧的歡宴。這夢起時的快樂那麼真實,這夢醒來哭得像個孩子。感恩你們,年輕的舞者!感恩你們的尋覓、掙脫和準確地表達!
呼德勒是那些年輕舞者之一。他是《藍·印》這部舞劇的舞蹈總監、主演。“《藍·印》劇名來源於藍斑——蒙古斑,一直被人們稱作蒙古人獨有的印記。此劇由一個普通蒙古族青年的生活現狀開始,講述了離開草原佇立在都市文明的邊緣,找不到心靈的歸宿的青年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草原,大自然與祖輩的教誨讓他重新找回遺失已久的民族精神的故事。”他介紹,這部舞劇由“藍斑人”舞者聯盟會演繹,他們是為舞蹈而生的蒙古男人,是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和對舞蹈藝術最純粹的愛,讓他們走到一起。
呼德勒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各舞種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蒙古舞在傳承其精髓的同時也需要昇華和突破,必須進行不斷挖掘與推新,才能將經久不衰的蒙古舞蹈真正地推向世界。“《藍·印》是一個審視和尋找自我的作品,它不只是讓您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一份寧靜,更是‘藍斑人’想要傳遞給大家的一種能量。《藍·印》在本月22日、24日,分別將與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的朋友見面,希望大家界時前去觀看,相信看完這部舞劇,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將拿出《藍·印》部分演出票款作為藍色公益基金來資助那些有著舞蹈夢想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希望更多熱愛本民族、熱愛舞蹈的藍斑人加入到藍色公益的大家庭,讓我們的藍色能量逐漸擴大並長久地延續下去”他説。
呼德勒和“藍斑人”舞者聯盟會的其他兄弟一樣,雖然在當今舞蹈界已經初露鋒芒,但是並沒有被身後的光芒所誘惑,依然堅守著自己對舞蹈的那份初衷。(記者鄧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