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生長在草原深處的草根醫生;他也是牧民心中最信賴的好“安達”;他用43年的時間,把一位醫生的博愛灑向家鄉
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巴彥淖爾鎮那仁寶力格嘎查,62歲的朝倫蘇和醫生,堅守著“為牧民多做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榮”的行醫原則,立足牧區,以中蒙藥、接骨、接生等精湛的醫術和一顆善良的心,43年來,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著當地牧民群眾的健康。
朝倫蘇和出生在一個普通牧民家,由於家庭條件艱苦,他只上到小學,雖然沒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卻有一顆熱情好學的心。
“那時的醫療條件相當差,尤其是在牧區,看到牧民生病有時只能聽天由命,就萌發了從醫的理想。”朝倫蘇和説,為了這個理想,1972年,19歲的他跟隨“老蒙醫”大夫,背起了藥袋,學起了蒙醫。
1973年,參加蘇尼特左旗舉辦的赤腳醫生培訓,他成為那仁寶力格嘎查的一名“赤腳醫生”。由於當時牧區條件限制,朝倫蘇和辦公的地方只是一間十分簡陋的房子,在牧戶家之間,騎馬來回奔波,無論是在炙熱難耐的夏天,還是風雪交加的冬天。
多年的辛苦付出,朝倫蘇和贏得了無數的讚譽,牧民們更是把他當作“親人”一樣看待。每天朝倫蘇和都會接到牧民打來的電話,他一一耐心囑咐。
43年的從醫生涯中,除了除疾祛病,朝倫蘇和還是家喻戶曉的“接生婆”,至今他已經接生過200多個“小生命”。同時,朝倫蘇和非常重視診療過程中的心理疏導,在治療過程中,他會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常常用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作為與患者溝通的橋梁。
儘管他的名字在當地家喻戶曉,但是他從來沒忘記學習,只有幾年上學經歷的朝倫蘇和,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好學的他沒有滿足於治療常見感冒發燒、關節疼痛,他先後學習了接骨和接生技術。
憨厚樸實的朝倫蘇和説,今後還要繼續努力,做到有始有終。
在做好牧區醫務工作的同時,朝倫蘇和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宜,為當地青少年工作、計劃生育、牲畜統計、抗災保畜等活動做出許多貢獻。由於業績突出,朝倫蘇和1990年被評為盟、旗勞動模範,1993年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醫生。
朝倫蘇和説,牧區醫療衛生事業在不斷改善,也讓他樹立“學到老幹到老、全力維護基層百姓身體健康”的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