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糧食總産量62143.5萬噸,中國糧食産量歷史性地實現“十二連增”;但與此同時,我國糧食豐收的同時也在大量進口糧食。今年兩會期間,糧食産量、庫存量、消費量“三量齊增”現象引發代表委員熱議。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就受社會關注的“三農”、糧食安全等方面話題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任正曉認為,糧食安全是國家基礎性的戰略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一定要在保護農民積極性與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之間找好平衡點,生産出適銷對路的好産品,提升産品安全品質。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裏 保證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是大事情”
中國網:作為糧食系統工作多年的農業界委員代表,你今年最關注的是什麼問題,有哪些建議和考慮?
任正曉:農業領域我最關注的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包括相關聯的食品安全問題。最重要就是在糧食、農産品連續大豐收、市場疲軟、銷售不暢的情況下,怎麼樣為農産品找出路,保證農民能夠持續穩定的增收,這是一個大事情。
國家對主要糧食品種、核心糧食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以及臨時收儲政策,這是在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中央制定的非常正確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直接促進了糧食和農業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家基礎性的戰略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裏。過去,我們在糧食價格管理上,秉持既要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又要保障農民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收入,甚至是保持持續增收的態度,所以才會有之前幾年,糧食收購價格的不斷提高。
任何政策都有發展階段,我們政策實施到今天,確實出現了糧食連年增長後庫存居高的現象,我們就要根據現在的情況,再實事求是地判斷,對政策進行完善。在深化農産品購銷體制改革的時候,一定要在保護農民積極性與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之間找好平衡點,改革中也一定要充分保障農民利益。
“應從供給側改革入手 生産出適銷對路的好産品 同時提升産品安全品質”
中國網:最近牛羊肉價格走低,導致很多農牧民收入減少,也成為本次兩會很多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就穩定農産品價格,你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任正曉:我覺得,首先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調整結構,無論是農産品,還是畜牧産品,都要適銷對路,供應和需求要對接。現在我們供應能力不錯了,但是滿足需求的能力要提升,這可能是首先要考慮的;第二,我們的産品品質,尤其是安全保障,要讓人民群眾有信心,這些年,出現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對農産品殺傷力很大,包括我們好多傳統産品受到關聯和影響。我覺得,從政府層面和企業生産者層面,都應該把食品安全、品質安全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其實我們很多産品是很好的,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要跑到國外去採購呢?也就是由於這些食品安全事故,對食品領域造成的打擊。這方面,我們應該吸取深刻的教訓,作為政府和企業都要關注。
其次,從價格的層面來講,我不太主張由政府引領價格,還是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市場引領價格,商品就是在競爭中成長的,價格也應該在競爭中形成。那些高品質、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産品就應該有一個好的價格定位,不應好的壞的一鍋煮、一個價,都吃“大鍋飯”,這樣的話,農産品發展沒有前途。
任正曉“十三五”最期待:農業保持發展態勢 農民有好收成、好收入
中國網:中國農産品走向國際市場,在“十三五”期間有什麼樣的佈局和規劃?
任正曉:農業走出去,其實中央一直號召了好幾年,也有一些引導政策和措施,很多企業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現在來看,中國農産品走入國際市場,首先要在保證國內的食品安全,包括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們要積極地走向國際市場。
走向國際市場,不是説我們要佔領什麼市場,其實是一個雙向的作用:一方面開闊我們的經營領域;另一方面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國外的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包括一些好的技術、管理經驗,從而再提升改造我們自己的産業和行業,這對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國網:作為農業界的委員代表,“十三五”期間你最期待的是什麼?
任正曉:“十三五”期間,我最期待農業繼續保持發展的態勢,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繼續穩定增産,農民有好收成、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