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草入田”,就是在耕地裏種草。這事聽起來有幾分新鮮吧?然而,這不僅是一件新鮮事,更是一件大事。因為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草牧業是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世情國情,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根據農業部的安排,2015年山西省朔州市被列為全國唯一整市開展草牧業試點工作的地級市,率先在全國“先試先行”。那麼,一年來山西省的“試驗田”種的究竟咋樣呢?“引草入田”收穫了什麼?日前,記者從山西省牧草工作站了解到,山西省試點區成功邁出了“引草入田”的第一步,且超額完成了當年的目標任務。尤為可喜的是,“引草入田”,發展草牧業,還為山西省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促進畜牧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果。
“引草入田”,讓農民種草賺了錢
地處雁門關外的朔州市,是農牧交錯區、傳統的草食畜優勢産業區。2015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唯一的草牧業試點市後,我省組織山西農大、省農科院、農業部、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等部門的專家,共同編制了《朔州市草牧業實施方案》,經省政府批准後由朔州市具體執行。朔州市按照方案要求,拿出耕地50萬畝用來種草,使“引草入田”面積佔到耕地總面積的10.4%,糧經飼結構由2014年的77:19:4調整到2015年的70:19:11,飼草種植面積為上年的2.5倍。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大膽嘗試“引草入田”,不但優化了朔州市的種植業結構,而且讓農民嘗到了種草的甜頭,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朔州市試點區種植青貯玉米(飼草)畝均産量達到3噸,收貯價格每噸360-380元,農民出售青貯玉米畝均收入1100多元。朔城區三家店村養殖戶王華文告訴記者,2015年普通玉米的收購價為每公斤1.6元,按畝産500公斤計算,農民種植一畝普通玉米的收入也就是800元。而種植一畝青貯玉米(飼草)呢,要比普通玉米多收入300多元。這還只是種植青貯玉米的收入賬,種植苜蓿和燕麥等飼草的收入也很好,朔州市在試點區用水地種植苜蓿7.9萬畝,在山坡旱地種植燕麥草11.6萬畝,畝均産量分別達到3噸和1噸,收貯價格每噸均為600元,這樣在水地種植苜蓿和在旱地種植燕麥草每畝收入分別達到1800元和600元,也高於種植一般糧食作物的收益。
真金白銀的收入比什麼都有説服力。在效益的引領下,朔州市試點區的農民觀念轉變了,認識提高了,對利用耕地種植飼草由最初的疑慮變成了歡迎,從而使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此,朔州市決定在今明兩年,再調整出50萬畝耕地用於種草,力爭使糧經飼結構調整到60:19:21,爭取到2017年使全市飼草業産值達到15億元,為農民新增純收入3億元左右;使畜牧業總産值達到60億元,為農民增加純收入3億元。
草牧結合,促牛羊産業提質增效
草食畜是朔州市畜牧業的大頭,牛羊産業是當地的優勢産業。有著養牛養羊傳統的朔州市,多年來因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相脫節,使得草食畜的發展受到一定制約。表現在,一方面養殖企業養了很多牛和羊,卻找不到本地種植的好牧草,沒辦法只好從省外甚至是國外購買。記者就了解到當地有不少奶牛場從美國進口紫花苜蓿。另一方面,本地生産的作物秸稈,因為是大田玉米收穫後的“余料”,不是合格的飼草,因此又大量積壓派不上用場。
2015年,朔州市成為草牧業試點市後,省政府召開專題協調會,指示農業、財政、水利、林業、扶貧等部門聯合出臺了《對朔州市草牧業試點工作的扶持意見》,從多方面扶持朔州市開展草牧結合,下功夫解決草畜“兩張皮”的問題。此舉不但使朔州草牧結合走向緊密,而且通過以草促牧,讓牛羊産業實現了提質增效。來自朔州市畜牧部門的權威資料顯示,2015年,朔州市150個規模化奶牛場的10萬頭奶牛使用青貯玉米代替了傳統的玉米秸稈,優質飼草使奶牛不但産奶多了,而且産奶的品質高了。每頭奶牛日增産鮮奶3公斤,而且奶質明顯好于過去,平均乳蛋白3.2以上、乳脂率4.0左右,僅此一項朔州市奶業日增收入45萬元。另外,朔州市5個現代化肉羊養殖場8萬隻羊使用全株玉米青貯等優質牧草後,6月齡肥羔羊出欄體重增加2.5公斤,脂肪含量減少,胴體品質提高,每只羊平均增收30元。
然而,草牧結合對牛羊産業的提質增效還遠不止這些,還有一筆預期收益更加誘人。朔州市現有規模化奶牛養殖場256個,存欄奶牛18萬頭;肉羊養殖園區354個,飼養肉羊350萬隻。如果在保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大力發展草牧業,讓牛羊全部吃上優質飼草,就可增加牛奶9萬噸,增加羊肉1萬噸,均相當於增加現在産量的1/5,並且可增加産值6.6億元,增加純收入2.7億元。
草業興起,贏得種養業雙豐收
“引草入田”,促進了朔州市飼草業的興起,推動飼草業逐漸成為當地的一項新興産業。根據我省“糧草兼顧、農牧結合、迴圈發展、以牧富民”的草牧業發展思路,2015年朔州市重點推進了牧草和飼料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當年新增加玉米青貯聯合收割機100台,使全市聯合收割機的總量達到300多臺,每天收割青貯能力達到4萬多畝。新組建苜蓿收穫加工企業和合作社5家,燕麥乾草加工企業3家,形成了年可加工乾草6萬噸的生産能力,補齊了草牧業發展的“短板”。據測算,到2017年試點期末,朔州市可形成年收貯青貯玉米150萬噸、燕麥乾草20萬噸、苜蓿乾草20萬噸的飼草加工能力,按當前市價,加工企業每收貯一噸青貯玉米可收入60-80元、加工燕麥或苜蓿乾草一噸可收入400多元,總算賬可收入2.5億元以上。由此可見,飼草業將成為朔州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不僅如此,按照我省確定的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的政策要求,朔州市在全市推行了“利用牛羊糞便改造中低産田”項目,以畜牧養殖業的發展,促進種植業發展,贏得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雙豐收。懷仁縣犇康牧業有限公司飼養奶牛800頭,擁有沙化土地2000畝,通過用牛糞改良沙化地,青貯玉米産量由改良前的畝産1.5噸增加到 目前的4噸。山陰縣佳聯奶牛養殖有限公司飼養奶牛600頭,擁有鹽鹼地4000畝,經過改良使不毛之地苜蓿乾草産量畝均達到0.7噸。據測定,改良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由0.3%增加到0.7%左右。朔州市畜牧局負責人説,按照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的理念,目前朔州市已建成有機肥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能力20萬噸,這樣一來,在逐步解決糞污污染環境難題的同時,又增強了種植業發展的後勁,開闢了“藏糧于地”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