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大美青海,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016-03-11 12:02:57 | 來源: 西寧晚報 | 作者: 小言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海晏縣,位於金銀灘草原青海湖東北岸,是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發源地,也是湟水河流域重要的涵養區,更是環青海湖沙區的重點沙化縣。

青海,馳而不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打造大美青海新優勢!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在青海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上,省委書記駱惠寧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使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全面得到加強,進一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在青海省第十二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省長郝鵬也指出,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大美青海的基石,是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重托。我們確立生態保護優先的戰略抉擇,勇於擔當,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綠色發展和制度改革,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使“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成為青海人民的綠色福利,成為美麗中國的靚麗品牌。

今天,對青海的廣大群眾來説,“青海藍”正在成為一種常態,仿佛伸出手來我們就能觸摸到藍天。高原綠正成為這裡的主色調;河流湖泊如寶石、如緞帶般點綴在高原大地上,美不勝收。高原野生動物的天堂——三江源已經成為國家公園,如果你有機會走進那裏,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驢、野牦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有可能闖進你的視線,帶給你無限驚喜。

新藍圖繪就,新攻堅在即,青海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讓綠色濤聲在這塊高地永續回蕩,讓如詩如歌的青海綻放更加美好的生態文明色彩!

高原綠

在青海大地延展

由於對綠色的渴望,新中國成立以來,一輩輩青海人從來沒有放棄過綠化家園。為了種活一棵樹,一簍簍土被背上山梁、一個個蓄水池建在山頭、一棵棵樹苗被當成孩子般精心撫育長大。一年、兩年、十年、五十年……這份執著,體現著青海人的堅韌不拔、知難而上,為了美好信念而不斷奮鬥的優良品格。如今,走進青海許多城鎮,撲面而來的是蓬勃的新綠。

【綠化故事】

2015年歲末收尾時,青海省會城市西寧收穫了一大喜訊:榮膺國家森林城市桂冠!西寧,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省會城市,是唯一一個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國家森林城市,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項榮譽的省會城市!

全市年均降雨量僅為380毫米,蒸發量卻達1700毫米,乾旱缺水是這片土地不爭的現實。西寧綠色家底很薄,先天不足!曾經,有不少人對西寧進軍森林城市表示質疑,今天,所有質疑變成喝彩!西寧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打破了人們對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綠的偏見!這座屹立在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已然成為一片綠洲。而她的“創森”之路,也為西部高原城市樹立了精彩的樣板。截至目前,西寧森林覆蓋率由十年前的25%增長至3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0%增長至40%,每人平均公共綠地由7.4平方米增長至12平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到367.15萬畝。

【擁抱綠色】

如今,一張綠色生態網,在全省大地逐漸鋪開。記者從省林業廳獲悉,“十二五”五年間,我省累計爭取林業生態建設資金達120億元,較“十一五”翻了一番。全省林地面積達1.65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森林面積比“十一五”末增加1230萬畝。特別是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完成營造林1150.05萬畝,特別是重點區域大苗造林111.81萬畝,相當於新增了一個瑪可河林區。完成村莊綠化1200個,全省半數以上宜林村受益。

湟魚的家

愈來愈大愈好

從西寧出發,我們來到了青海湖,青海湖是鳥兒的樂園、“土著居民”湟魚的家園。

【亮點呈現】

青海湖,作為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不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該區域內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氣候調節器。據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連續11年持續增長,由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432.3平方公里。青海湖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2015年的222種;瀕危物種普氏原羚數量由2004年的257隻增加到目前的1200余只;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由2002年的2592噸增長到2015年底的6萬噸,增長了23倍。有關部門開展的濕地生態系統評價結果反映,青海湖國際重要濕地綜合健康指數為5.87,健康指數為中;綜合功能指數為7.80,功能等級為好。濕地生態系統總價值達64.31億元。

【保護有力】

為了保護湟魚、保護周邊的鳥類以及其他野生動植物,修復青海湖複合生態功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先後5次對青海湖實施了封湖育魚。自2008年以來,先後實施了總投資達7000余萬元的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青海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補助資金等重點項目,建設了蛋島觀鳥室、蛋島觀鳥通道、鸕鶿島棧道等保護設施,建立了綜合性大氣環境監測站、生態系統自動定位監測站,青海湖綜合生態功能得到初步恢復。

防沙治沙

示範區各有法寶

海晏縣,位於金銀灘草原青海湖東北岸,是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發源地,也是湟水河流域重要的涵養區,更是環青海湖沙區的重點沙化縣。

【亮點呈現】

記者進入青海湖沙島景區,一道低緩的沙樑上泛著銀光,遠遠望去如同一張巨大的銀色網覆蓋在沙樑上,這銀色的大網正是近年來沙島防沙治沙的法寶之一——尼龍紗網。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海晏幹部群眾採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方法,對青海湖地區的沙漠進行治理。針對海晏縣風大,沙子流動較大特點,該縣採用尼龍紗網來防沙、固沙。同時,網格搭好後,人們還在這些格子裏種植吳柳、沙棘、黑刺等植物,讓紗網不僅起到固沙的作用,還能達到綠化的目的。如今這片沙漠上已形成6萬畝的綠色屏障,護衛著廣袤的青海湖地區和沿線315國道、青藏鐵路。

【治沙成績】

海晏縣是我省5個防沙治沙示範區之一,從這裡我們對全省荒漠化治理可見一斑。“十二五”期間,我省完成了沙化土地治理654萬畝。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面積總體減少,沙化程度降低;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程度持續逆轉。

雪豹頻現

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

2015年地處瀾滄江源頭的玉樹州雜多縣,當地群眾連續3次發現珍稀野生動物雪豹光顧雜多縣城。為此,晚報記者走進雜多縣,“拜訪”雪豹。

【亮點呈現】

雪豹,被稱為“雪山之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美麗的貓科動物。它的頻繁出現是反映三江源地區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錶”。雪豹的增加,意味著與雪豹有關聯的動物數量也相應增加。雪豹最愛的“美食”是岩羊,目前岩羊種群數量增加,有幾萬隻,這就意味著能養活的雪豹就更多了。岩羊增多的原因,在於保護區草場的禁牧保護,加上牧民放養的羊少了、捕殺的羊也少了,草場空了,岩羊的生存空間大了。除了雪豹,在三江源腹地,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驢、野牦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經常進入我們的視線。尤其在楚瑪河流域,經常能看到上百頭成群的藏野驢在河邊嬉戲。以前草原上少見的野生動物逐漸增多,説明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了。

去年5月底,國家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報告顯示,鋻於藏羚羊的種群恢復狀況良好,藏羚羊不再列入受威脅物種名單,也就是説,藏羚羊從受威脅物種名單中被剔除。

【加強保護】

我省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99種,佔全國的10.26%,其種群數量較大,分佈廣,青藏高原特有種較多,種類中多大型動物,資源動物蘊藏量豐富,具有青藏高原的特殊性。“十二五”期間,我省新晉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全省自然保護區達到11處,總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24%。近年來,青海為保護這片土地付出了巨大努力,致力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甸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及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2016年我省將開展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中國野生動物之鄉命名工作,加強普氏原羚、雪豹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三江源

保護建設開啟新篇章

2015年年底,“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青海熱詞!2015年12月9日,《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通過審議,這是青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翻開的嶄新篇章,對加快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內容之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首選三江源地區,這意味著國家將對這一地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並在此試點基礎上研究形成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總體方案。

【亮點呈現】

在三江源地區進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這是三江源地區迎來的又一重大機遇。在三江源地區39.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有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和冰川等,這裡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和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作為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作為中國與東南亞的江河之源、數億人口的生命之源、整個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三江源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係到我國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在三江源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意義非凡,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會是一張閃耀中國、乃至世界的名片。

從2005年起,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援下,我省集全省之智、聚全省之力,啟動投資75億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這項人類史上的巨大生態工程,涉及我省玉樹、果洛、海南、黃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鄉,面積36.3萬平方公里,史無前例。十年的艱辛付出,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初戰告捷。從2014年1月開始,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治理範圍從15.23萬平方公里擴大至39.5萬平方公里,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核心,通過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與生態工程建設的有機結合,實現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的長遠目標。

2015年6月中旬,省環境保護廳發佈我省生態環境十年(2000年至2010年)變化遙感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十年來,我省生態總體趨勢向好,其中三江源生態工程實施以來,隨著生態移民、退牧還草、人工增雨、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持續推進,水體與濕地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結構和品質改善,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生存和棲息環境逐漸恢復,同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干擾強度減少,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喜人景象】

多年的生態保護,換來的是三江源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進一步增強、植被恢復進一步明顯、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增強,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水草豐美的喜人景象。“十三五”期間,我省將繼續堅持保護優先,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水清草綠

建人水和諧示範區

走進海北州海晏縣西海鎮,我們來探訪水生態文明建設。海北州是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去年該州落實項目建設資金4億元,實施了青海湖湟魚洄遊通道、西海鎮金銀湖水生態長廊、祁連縣八寶河水生態治理工程等。

【亮點呈現】

海北州是湟水河、黑河、大通河及青海湖的發源地,境內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具有良好的水生態系統,在青海省“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中地位顯要。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該州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體系、規範嚴格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高效安全的城鄉供水保障體系、保障有力的農牧業服務體系,打造集防洪、供水、生態、環保、旅遊、文化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人水和諧、水清草綠、保障有力、現代高效的水生態文明示範區。

【成效顯著】

目前,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已步入軌道。省級水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我省率先提出在全省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設想,委託編制了《青海省水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了穩固生態屏障,豐富中華水塔,依靠科技引領,支撐倍增躍進的總體思路,突出中華水塔和生態屏障特色,方案的實施,將使我省在西部資源能源富集、水生態環境脆弱、多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轉型發展和綠色崛起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點擊排行